财新传媒

亚洲坎坷的复苏之路

2000年12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最近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警告,亚洲不能对现在的经济恢复过于乐观,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下一轮金融危机仅仅是时间问题。克林顿的这番讲话和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的说法几乎如出一辙,克鲁格曼因预言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不久前他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亚洲似乎没有从1997年危机中学到什么。西方的政客和学者们对亚洲的这种评价并非言过其实,看一下亚洲各国自危机以来经济的表现即可理解。
  尽管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都有强劲的反弹,去年平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今年估计也会保持在7%~8%的水平上,但这种增长只是恢复性的,并不意味着亚洲的麻烦就此结束。和经济增长数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亚洲各国的银行和企业的状况,虽然各国政府在危机之后采取了各种措施,向银行注入资本金,鼓励银行兼并,向大型企业提供紧急贷款等等,但效果并不显著。最近韩国大宇汽车破产,日本几家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先后倒闭,东盟各国货币对美元又出现连续的贬值,说明在微观层面上亚洲经济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危机的影响,各国仍面临着艰巨的企业和银行的重组工作。由于公司重组进展缓慢,亚洲的主要证券市场近期均动荡不已。
  为什么亚洲经济的恢复如此艰难,这就不能不涉及战后流行亚洲的裙带资本主义。所谓裙带资本主义是指由政府主导,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挑出若干重要的部门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为了向这些产业提供廉价的贷款,政府人为地将银行利率压得很低。企业利用低成本的资金进行高速扩张,当扩张速度超过国内需求时就转向海外,日本及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无一不采用这种发展模式,与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极为类似。不计成本的扩张使得投资的回报越来越低,当投资回报低于资金成本也就是贷款利率时,债务危机就成为不可避免。破产的企业无力还债,将银行一同拉下水,而坏账的积累导致银行的经营困难,企业层面上的问题迅速经银行系统传播到各个角落,从而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亚洲各国货币的贬值只不过是这场经济危机的触发因素,危机早已根植于亚洲的经济、企业以及银行体系中。
  裙带资本主义将全社会结成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使得微观经济之间缺乏竞争,缺乏监督与制衡,不能起到早期报警和平衡制约作用。一个经济单位出了问题,整个社会不能及时采取行动清除坏死细胞,而是试图加以掩盖,实在不行了就搞全国救亡。日本政府引导或者迫使健康的银行去接管濒临破产的银行,结果是有问题者无法恢复正常经营,而且还把健康的银行一同拖垮。当企业资不抵债时,政府不是让它们倒闭,而是压银行继续给这些企业贷款,企业非但没有起死回生,反而使银行陷入坏账的泥潭。90年代初金融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的银行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经过了十年,换了几届政府,推出过多个金融改革方案,但银行系统仍未完全恢复功能。对比日本,我们可以研究一下90年代初美国的储贷会危机,由于民间和政府措施坚决,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全清理了储贷会的坏账,进行了银行业的重整,调整了监管框架。可见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美国经济90年代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一。
  当前亚洲的恢复不仅是短期的现象,而且还有一个潜在的负面作用。由于看到宏观经济数字全面好转,以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到此结束,从而放松了对微观经济单位的重组改造工作,使得引发金融危机的各种问题得不到解决,继续留在经济中,这对于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相当危险的。我们认为微观经济单位是否有活力,比经济增长速度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出发,日产汽车出售给法国的雷诺比日本政府上万亿日元的财政开支计划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合资标志着新企业的诞生,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只不过是为了保证旧经济的延续。
  展望2001年,亚洲经济的恢复仍非坦途,各国经济增长的希望主要不在宏观政策,而在微观层面上的改革,特别是企业和银行的重组。若想在微观改革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反省企业—银行—政府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亚洲模式的核心。■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