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金融 > 正文

“本地股”与“蚊型股”的前途

2002年08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香港证券市场应作深层改革,主板与创业板应更明确区分,不论是高增长股份或蚊型股皆应放于另类板块上市

  何绰越

  中银香港(2388.HK)于7月25日在香港上市后,迅即被MSCI及FT指数系列纳入为成分股,这除了基于该公司本身流通市值及公司分量等因素外,更反映了现有上市蓝筹股的代表性出现问题,更甚者为“纯香港企业”的业务发展停滞不前,以致在各香港市场指数中的“纯香港概念”重要性大幅下跌。相对而言“中国概念股”如中移动、中海油,“环球概念股”如汇丰集团、和黄集团及利丰等则远远超越本地公司的重要性。中银香港作为纯香港企业,一如地铁可说是“买少见少”的优质本地股。事实上,在恒指成分股中,纯香港企业只占总“流通市值”和“成交额”的33%和45%,可以说投资者在香港股市所投资的,大部分与“本地需求”并无密切关系。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