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专题 > 正文

外资:“狂欢节”之后

2007年01月24日 14:27 来源于 caijing
从中国折让到中国溢价,投资银行家们亲身经历了“中国故事”的离奇转折;展望2007年,更多的话题集中在业务与战略转型

从中国折让到中国溢价,投资银行家们亲身经历了“中国故事”的离奇转折;展望2007年,更多的话题集中在业务与战略转型

“大跃进”
  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香港交易所代码:1398;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下称工行)的“A+H”同步上市,不经意间触动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一位投资银行家曾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工行IPO期间,华尔街各界人士曾开会讨论为什么这起历史上最大的IPO没有发生在拥有最完善的监管机构和制度、资本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
  显然,工行没有选择在美国挂牌,也许是基于对萨班尼斯法案颁行后美国严苛的监管制度的规避。不过,在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业务亚太区总裁张红力看来,“这么大的交易没有在美国挂牌就能全部做成,显示出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充裕性,也显示出国内资本市场的长足进步,更显示出中国企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各个参与方都挣得了高分。”张红力说。
  事后看来,2006年推动中国股市以及中国企业融资规模登上巅峰的真正动力,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借此东风,从IPO、M&A(收购兼并)到直接投资,国际投行的各业务板块都从中获利良多。
  据业内人士估计,外资投行的中国地区股本市场业务一般占其营业额的六七成,债券业务占10%,还有10%是并购业务。虽然香港的IPO佣金比例(2.5%-3.5%)低于美国(7%左右)甚多,但中国市场的机会和总收益依然可观。高盛非日本亚洲投行部联席主管马勤(Mark Machin)说:“2006年,亚洲的投行业务量几乎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几乎每家投行都有很多的业务可以去做;投行的客户们也能够很容易地从资本市场募集到资金,无论是发行股票,债券还是收购兼并。”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