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专题 > 正文

疯狂的基金

2007年03月05日 16:35 来源于 caijing
如果说2006年市场带来的是惊喜,2007年则是心跳

焦点



□ 记者 毕爱芳 郭琼 付涛

    2月27日,仍旧沉浸在“节日综合症”里的投资者们遭受了当头一棒:大盘几近跌停,上证综指从3048.83点跌至2771.79点,下跌268.81点,跌幅达8.84%;深成指报收于7790.82点,跌幅9.29%,沪深股市主板共成交2007亿元,成交创出历史天量。
  对于此前难禁诱惑、毅然决然地杀入股票市场的新投资者而言,这将是难忘的一天。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基金持有者。
  这并不奇怪,在此前的上涨行情中,基金公司创下了让人难以拒绝的神话:2006年发行规模屡创新高,净值整体实现翻番,73%的偏股型基金收益率达到100%以上。
  然而,进入2007年以来股市的大幅震荡,忧虑情绪在业界迅速蔓延开来:上述业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基金管理公司自身的投资能力?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能否跟上规模的快速膨胀?
  市场永远是深不可测的。随着不确定性的日益加大,基金公司的业绩分化势在必然。在业绩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对基金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的考验,当然,一道接受考验的还有普通投资者。

一年走完七年路
  2006年是中国股市由熊转牛的转折之年,其间亦经历了集体认识分歧的曲折。然而,市场就在人们怀疑之时悄然转变。
  2006年一季度,股市开始从1100多点到1300点震荡上行,而基金却面临了空前的赎回压力,众多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复苏的第一反应还是“落袋为安”。
  长城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部副总监韩刚告诉《财经金融实务》记者,2006年一季度全国机构的开户数尚不到60户,到4月,机构开户数为1878户,猛增了30倍,机构大举入市奠定了“五一”长假后开市跳空缺口的基础。到二季度,基金发行规模越来越大,5月、6月基金开户数和发行规模创出历史新高。
  2006年5月,广发策略优选基金发行募集资金达到184亿元,随后6月5日,易方达价值精选基金发行规模亦上到119亿元,上半年诞生了两只超百亿元基金。
  进入下半年,6月、7月A股市场阶段性调整后,8月以来市场重拾升势,并一路飞速上涨,基金净值亦随之攀高,2元净值的基金比比皆是。逼近年末的两个月,四个过百亿元的基金巨无霸接连诞生,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的发行,更是创下一天之内募集419亿元的天量记录。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基金投资部、研究部总经理肖坚认为,尽管2004年也诞生过百亿基金,但没有形成2006年这样火热的市场局面。
  总体而言,2006年的基金市场呈现出一些明显特点。
  ——市场发展迅速。据晨星资讯统计,整个2006年共有91只新基金设立,募集总规模达到3911亿元,相当于2005年58只新基金总募集资产的四倍。另据银河证券2006年行业统计报告,到去年年底,A股市场共有321只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运作,资产净值合计8564.61亿元,份额规模合计6220.35亿份,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82.56%和32.28%。
  由此,基金业内广为流传着一句话——“2006年一年,走完了自1998年首只基金诞生到2005年七年间的路程”。
  ——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尚不高。截至2006年底,基金公司数量增至57家,累计发行证券投资基金306只。由于业务类型和盈利模式单一,并且仍有新的公司进入,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前十名基金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56%,但按衡量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计算,中国基金行业目前该指数值为433(低于1000则说明行业集中程度不高)。
  ——产品集中度高。偏股型基金(股票型、指数型、混合型)的市场比重达到87%。在2006年的牛市行情中,价格上涨的股票约占20%,80%左右的股票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二八”现象导致很多个人投资者赚了指数不赚钱,由此,“下半年很多新基金发行,很多股民转为基民,且资金更多流向了股票型基金。”肖坚说。
  据统计,2006年共有68只偏股型基金成立,首发总规模为3152.70亿元,超过前五年的总和,较去年增长742.89%。
  与偏股型基金相比,其他类型基金相对滞缓,2006年以来新发货币基金14只,首发总规模为426亿元;债券型基金7只,首发总规模为302.31亿元;保本型基金1只,首发规模为25.18亿元。
  韩刚对记者说,银行加息收紧银根、股市上涨等原因,导致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收益率下降,“货币基金大量被赎回,规模严重缩水仅相当原先的二分之一,转债性基金亦陷入困境”,相形之下,惟有偏股型基金风景独好。
  截至2006年12月29日,晨星开放式基金指数一年上涨99.98%,其中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124.92%,配置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指数涨幅则分别为96.20%和12.72%。

“白马”胜“黑马”
  和过去券商投资雄霸股市不同,到2006年,基金业总资产在大约2万亿元的流通市值中占到30%左右,终于成为了市场最为重要的投资力量,并主导了去年行情的演变。
  这场由基金推动股指单边上扬行情的演绎逻辑是:大基金建仓拉动大盘蓝筹股价飙升,继而推动股指抬升。股指的上升又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基金,这些新募资金又再度流向热门的大盘蓝筹, 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推高股指与公司估值。
  据晨星资讯数据,截至2006年12月28日,去年一年之中大盘股涨幅高达91.58%,中、小盘股指数分别上涨62.51%和48.95%,其中股价涨幅翻番的包括银行、房地产、酒精饮料及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的股票。
  据基金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二季度基金减持排名第二、第三的地产、银行股,到2006年8月则成了新发基金建仓的首选对象。9月钢铁形势回暖,三季度报显示钢铁企业的业绩超过预期,这些股票先期涨幅均落后大盘,新发基金之所以选择这些股票,是因为它们的流通盘子比较大,流动性比较高,适合大规模基金建仓。
  对大盘基金而言,中小盘股流动性不足,且成长性较好的中小盘股前期涨幅又比较大,在投资者热捧之下诞生的一个个大盘基金,自然将建仓目标锁定于低价位、低市盈率、基本面尚好的大盘蓝筹,大盘蓝筹股一跃成为市场的主流板块。
  韩刚说,“很多基金经理都不希望自己的股票被边缘化,不希望自己持有的股票与主流品种存在比较大的漂移度”,缺少主流品种的基金不得不跟风追买。
  于是在新老基金共同推动下,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中小盘股的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大盘蓝筹的“井喷”。
  此轮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在多大程度上与上市公司实际价值相关?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高良玉分析称,牛市的一般规律是,最初阶段是企业复苏或景气带来的强劲盈利增长,经过系统性因素(如股改)触发,得到市场认可。阶段内盈利能够增长多少,推动了第一次价值重估(Re-rating)。在牛市前的估值扭曲得到纠正后,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够增长多久而不是多少,这决定了是否能有第二次价值重估。在2006年下半年,随着周期性行业的利润恢复与加速,对于A股企业盈利增长持续性的预期尚比较乐观。
  高良玉认为,巨大的财富效应在去年四季度开始启动,推动居民资产结构的转换,将原来的存款、债券、甚至于股票转换成开放式基金,而财富效应的形成与居民的资产结构调整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种趋势,并且具有巨大的惯性与滞后性,这直接造成了投资者风险厌恶水平的下降。
  “从历史规律看,上市公司盈利的变化远远小于估值的变化,而估值的波动度非常大。目前可以认为部分股票价格已经超出其内在价值,但是投资者风险容忍度大幅上升,股票的风险溢价大幅下降,这将持续推动估值水平的上升。”高良玉说。
  
股民变基民

  较之2005年基金发行网点门可罗雀,2006年“排长龙”购基金的盛况屡见不鲜。不同以往的是,基金投资主力在由机构迅速向个人转变。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郭特华告诉《财经金融实务》记者,2003年至2005年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约为50%,到2006年——尤其是下半年,个人投资者则成为基金的主力。当前,基金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者的不成熟。
  比如,一些老年人把毕生积蓄都用来投资基金,还有人贷款买基金,且都带着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2006年的业绩不可复制,投资人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美国晨星资讯公司亚太区总裁田劲也认为,中国的个人投资者缺乏教育,现在基金投资者中不乏跟风、从众心理,很多人并不了解基金、不了解投资。在国外基金销售会有受训多年的专业理财顾问,根据投资者的习性、目的、风险承受能力、职业、收入和家庭等状况,推荐有针对性的产品供参考。但在国内,无论基金公司还是销售网点银行,想的多是如何将基金销售出去,很少有人考虑如何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田劲认为,去年股市好转,导致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很弱的投资者一窝蜂地追逐股票型基金,这种不成熟的投资表现实际会导致短期行为,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资者期望得不到理性的修正或承受不了风险,一些基金持有人亦会一窝蜂地赎回资金。投资者的不成熟对这个市场和基金公司实则构成一定的破坏和威胁。
  日益众多的股民摇身一变成为基民,显然是被“财富效应”所驱动。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双息平衡基金经理芮浝对记者说,2006年单边上扬的牛市格局下,“50%-60%的中小投资者依然没有赚到钱,基金行业的平均收益率却高达100%”;牛市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基金专业理财的优势,促使中小投资者选择基金。
  据长城基金公司统计,到2006年末,该公司年净增基金账户开户数为19.69万户,比2005年3.05万户数据增加了546%;其中,个人投资者开户数占比99.84%,机构占比0.16%。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帆认为,与国外相比,中国基金业在产品、管理人、投资者等各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根本上来看,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深入了解和认知程度仍然很欠缺。他们对基金产品的差异,基金投资的预期,对投资风险的估计还没有一个合理判断。“相信按照目前的发展,中国市场三五年后会进入一个成熟期。”
  “不过,中国投资者的错误理念是可以被改变的,当然这需要漫长的过程,希望同行都来做,而不是简单地用分红归一等方法来迎合投资者喜好。”傅帆说。
  自去年12月嘉实募集到400亿巨型基金之后,监管层明显收紧了基金审批口子。在今年年初甚至停发了一段时间的股票型基金,且限制营销宣传和费率优惠等促销活动,以调控入市资金规模。
  但高良玉认为,市场各方应多角度、全面地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利益保护,让投资者真正了解这个市场,不要把基金当做储蓄或者债券。“对于缺乏专业能力与精力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应该记住专业投资者也在反复提醒自己的两句格言:预测市场是困难的;投资最大的成功是不遭受损失。”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