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公司 > 正文

谭信乐:瑞银快与慢

2007年11月12日 15:47 来源于 caijing
如果做得太超前,就会引来各方面的阻力。所以重要的是要做得慢和正确,通过时间来增加价值,这样可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许多年之后,当谭信乐(Roy Tapner)回顾投资银行生涯时,一定会回想起2005年9月的非常时刻。
  在两天的时间里,这位瑞银集团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完成了上任以来的两大投资:一是当年9月27日,瑞银对中国银行投资5亿美元,并与中国银行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瑞银与中行同意互以对方作为投资银行及相关证券业务在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仅仅过了一天,9月28日,瑞银集团重组北京证券的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根据这一方案成立的瑞银证券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全牌照的合资证券公司,瑞银遂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先机。目前,瑞银证券拥有经纪、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牌照数目在合资券商中最为齐全。
  两年后,谭信乐在接受《财经金融实务》记者采访时坦承,在北京证券的重组上,“瑞银集团的运气确实非常好”。
  
「全牌照由来」
  瑞银证券是在承接了原北京证券的资产和业务资格的基础上组建的,总股本为15亿元。当时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获得20%股份(其中14亿元最终为原北京证券的不良资产买单),以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代表的原北京证券股东占33%的股份,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建银投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分别持有14%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IFC)持有5%的股份。
  在一切合资中,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安排都是至关重要的。按照当时的协议,瑞银集团在新组建的瑞银证券中派出董事长,在董事会的11个席位中占据4席,并控制管理权。
  在2004年至2005年间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刺中,最终只有高盛和瑞银获得了全牌照合资券商的资格,时间窗口稍纵即逝。
  谭信乐在谈到获得牌照的过程时表示,“我们和北京市政府、北京证券商讨时,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时运是促成这宗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亚洲的证券行业已经低迷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且看不到转暖和改善的迹象,中国很多证券公司出现财务困难,市场出现整体回暖的难度很大。“他们在商讨重组时还有些犹豫,因为这意味着一次测试。但当时对中国证券业的进一步改革正在执行中,国务院决定引入外资对风险类证券公司的重组进行尝试。好像把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壤里,我们在合适的时间成为合适人选,非常幸运。”
  对于瑞银证券获得全牌照,外资同行曾提出两个质疑,一是传闻瑞银向中方股东承诺固定回报,以换取实际控制权;二是瑞银同意获得20%股权,大大增加了其他外资获得49%甚至51%股权的谈判难度。
  瑞银认为这一传闻是是不实的。对此,谭信乐表示,“瑞银证券的股东肯于投资是基于同一个信念,就是希望公司获得成功。”
  而对于外资获得合资券商51%股权的可能性,谭信乐认为,“我们是有可能获得较高股权,但可能还要再等较长时间,不过,这时间窗口现在已关闭。我对现在的安排很满意,我们已建立了一个架构,能解决潜在的管理问题。”
  瑞银集团对于瑞银证券的17亿元出资中,有14亿元是为原北京证券的风险埋单,在2005年时,这一门槛费一度被认为过于高昂。对此,谭信乐称,“对于惟一的机会,你很难评估它的价值。而且对于瑞银这样一个国际机构,这也不是一个很高的价格。因为这个机会是很独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试验,意味着我们在风险控制、投资银行和股票交易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都会被移植到中国市场来。”
  全牌照对于瑞银集团的中国战略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战略是要确保不同的业务同时在同一个市场推出。我们有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这三者是互补的。如果只能开展某一项业务,成本高而且收入有限。同时开展这些业务对我们来讲更有商业合理性。”
  重组获批之后,瑞银一直没有停止对重组具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原北京证券的控制者北京市政府对重组也非常支持。然而,鉴于证券市场开放问题的复杂性,重组仍然几经波折。2006年底瑞银证券才宣布正式成立,投入运营则迟至今年5月。谭信乐表示,“我们确实花费了很长时间,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没有先例。我们希望能够在获得行政批准的同时, 也获得证监会对我们的全面支持,所以我们宁可慢一点。”
  获得全牌照后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开展所有业务,事实上具体业务仍需证监会审批,至今中金公司也没有自营资格。
  至今,瑞银证券获得了几十个业务资格,瑞银内部称之为“牌照树”。谭信乐表示,“在北京证券重组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可以通过瑞银证券的分支机构来做人民币资产管理业务;再过几个月,我们希望商业银行能取得牌照操作人民币财富管理业务,此外,瑞银集团在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还占有49%的股份。”
  国投瑞银是第一家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至49%的合资基金。此外,瑞银集团还是进入中国最早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称,“在拥有8亿美元最高QFII额度以外,今年1月,瑞银集团又通过瑞银环球资产管理(新加坡)获得了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至此,瑞银集团与高盛、摩根士丹利一样,已经获得了两个QFII执照。目前,瑞银集团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最近启动的私人财富管理三项主要业务,都已在中国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谭信乐表示,瑞银集团多头并进的经营架构将对其在中国的全面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
  重组获批之后,瑞银决定将北京证券27家营业部中的21家营业部卖给招商证券,只保留了6家营业部,这一做法与中信证券等本土券商扩张网点的方向截然相反,而牛市中经纪业务给中资券商带来的丰厚利润令人咋舌。
  不过,瑞银有关人士表示,出售营业部是正确的决定,因为零售业务并不是瑞银的专长,尽管现在做零售可以更快地赚钱,但他们需要符合瑞银的长期战略。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