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专题 > 正文

银行境外收购:冒险者的游戏

2007年11月12日 16:02 来源于 caijing
海外发展是一盘极具挑战的棋局,以何种方式落子布局,如何整合提升海外生产力及有效延伸风险管控与监管能力,一系列操作细节都在考验着中资银行



  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在仰望来自中国的资金——除了同样钱满为患的中东地区。
  对于一家境外金融机构来说,如果要上市,可以学习美国百仕通集团,后者获得了中国投资公司30亿美元的认购款,而且不要一个董事席位;如果要并购对手,可以参考巴克莱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对其投资了22亿美元,而且还许以近百亿美元的资金作为收购后盾;如果要避免被别人收购,可以效法贝尔斯登,它从中信证券手中得到的不只是10亿美元,还有市场信心。
  这个名单远不止于此。2006年8月24日,建设银行(下称建行)打响了中资银行本轮大规模海外并购的第一枪,以12.48亿美元(约合97.1亿港元)的对价,将美国银行旗下的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在香港的14家及在澳门的3家营业机构收入囊中,一举提升了建行在港澳地区零售业务的市场地位;2007年10月25日,工商银行(下称工行)则把这一交易纪录提高到54.6亿美元,在收购非洲第一大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后,工行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与世纪之初工行、建行、中国银行(下称中行)在香港地区进行的一些小型收购相比,去年以来的这波海外收购,不仅规模庞大,收购视野亦大大拓宽,其触角迅速从香港、澳门、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周边地区,延展到南非、英国,甚至监管准入最为严格的美国。据Dealogic统计,截至10月27日,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共宣布六笔海外并购项目,并购交易额已达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占中国海外并购总交易额50.7%,并购频率之高和金额之大前所未有。
  在完成注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的“三部曲”改造后,以往坏账累累、资本薄弱的中资银行财务面貌焕然一新。而此时恰逢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化。“一方面口袋里有钱,另一方面自身国际化不够”,两相作用,成为中资银行进军海外的巨大推力。“从财务上看,目前的确是不错的时机。”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但财务条件不是惟一的考虑,最值得担心的是,中国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日本。”
  当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确有诸多相似之处:本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来一定就会变成第二个日本,盲目地冲出去“买下整个美国”。事实上,有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在疏导流动性、调控资产价格增速、抑制过热经济等方面均不遗余力。
  无论如何,中资银行的“走出去”战略都是大势所趋。与日益庞大、居全球同行之先的市值相比较,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及能力均极不对称。然而,海外发展是一盘极具挑战的棋局,以何种方式落子布局,如何整合并提升海外生产力,如何有效地延伸风险管控与监管能力,一系列海外发展的操作细节都在考验着中资银行,并等待着他们用实际行动交出令投资者及市场满意的答卷。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