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荐书 > 正文

1月荐书 (2008年01月06)

2008年01月06日 20:22 来源于 caijing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美)倪德卫著,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斯密的同时代人,浙东学派的著名代表,于乾嘉考据的盛世而超越考据,提出了新的史学方法。他声称“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章氏遗书》卷二)。倪德卫教授在西方汉学界以文献考证著称,他这部作品的中译本,2002年先有了台湾版,现在的大陆版也存在不少错误(参阅《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23日“西书识小”栏目的批评文章“太过仓促以致无法批评”)。
  尽管如此,这本书仍应算作经典。在许多理由当中,最重要的是,实斋先生的“六经皆史”说,主旨是要改变当时的学术风气,提倡所谓“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以章氏这样的立场,我们就不必非要从“经典”中读出微言大义。我们的阅读努力于是应转变为对经典作者“同情的理解”,将作者尽可能地置于当时历史情境之内,并感受当时历史情境内的重大问题,由此而产生一种公正旁观者的同情,以这一同情的视角来阅读作者的作品。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方法逻辑一致地阅读一系列历史情境内的一系列作品,那么,这样的思想史方法便获得了某种学术合法性,获得了某种说服力,从而我们对历史情境的感受也随之而有了学术的说服力。目前,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从与当下情境相关的经典作品中,重新感受以往历史情境隐藏着的那些重要问题。 


《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英)菲利普鲍尔著,暴永宁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大致而言,这是一部科普类型的行为经济学著作,虽然它的语言是物理学的而非心理学的。如此分类的理由在于,全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或者它的基本“问题意识”,就是要回答“合作为什么可能”,并由此而将行为经济学的解释融入于全部社会科学努力要回答的那一基本问题的传统。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是齐美尔大约一百年前询问的:社会为什么可能?这一问题,在齐美尔看来,直接就是康德在两百年前关于“自然为什么可能”这一知识论基本问题的方法论拓展。
  不过,正如作者在这部200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的“前言”里承认的,读者不要以为在这里可以找到什么“统一的社会科学”。从混沌和秩序的物理学理论,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理论,以及从其他领域,人们正努力趋向同一目标,但那目标仍很遥远。 


《“文革”前夜的中国》罗平汉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这本书的主题和出版时间,恰使它将2002年以来发表在《百年潮》和《炎黄春秋》等刊物的相关文章,以及通过晚近公布的“苏共档案”披露的一系列重要资料,串接为一个越来越明确的方向。在这一方向上,这本书所涉及的主题,不过是建国以来我们经历过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最后几件。而从这一系列事件的起源,可再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的重大事件。在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大历史”视角。 


《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一版
  我们曾推荐过布迪厄这部作品,为什么还要推荐?因为翻译这部作品确实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就阅读感受而言,上一译本不如这一译本顺畅。不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译者常可因追求“达”而降低了“信”。不论如何,一部名著出现若干相互竞争的译本,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真的叙述。 


《我的精神自传》钱理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本书包含了作者于2002年3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所上“最后一门课”的十篇讲稿,以及补充于2006、2007年的几篇文章。据书中自述,这部“精神自传”即作者的个人精神随其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和升华的历程。书中在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各时期的思潮变迁与经验得失的同时,融入作者对个人以及学术界、知识界、思想界所遭遇的重大困境的反思。
  学术探讨最终被归于深刻的人生追问,二者间的呼应增强了全书内容的张力,也充分显示出作者“自我反观”的思维特征与真挚的情感。   

  学术组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