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一场人人有责的危机 (2009年01月04)

2009年01月04日 16:46 来源于 caijing
这场危机中,无人可以免责,而危机的伤痛之深,使更严厉的政府规管和监督成为必需之举

失败连着失败,惊讶变成了愤怒,恐惧取代了好奇,剩下的便是诚信的流失。
  在把公司拖入死亡深潭的管理层身上,在只顾闷声收钱的董事会成员身上,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府监管层身上,在不能揭示风险的审计师身上,在不合格的评级机构身上,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愚昧买家的风险控制经理们身上,信任感都褪色了。
  这便是眼下的华尔街。最近在大学授课时,我谈到一些金融机构的败局。课后,一个学生问我:“那我们还能相信谁呢?”问题绝佳,而我不知如何作答。

  危机“贡献者”
  已经过去的2008年的确可谓跌宕起伏,看看表1就能一目了然。
  我们更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谁不用为此负责?”
  实际上,我们可以为这场危机拉出一张长长的“贡献者”名单!
  首先是银行。因为作为按揭贷款源头的银行可以转售它们的按揭贷款,所以它们在给客户提供房贷时就比较草率。它们开设新分行,聘请有经验的贷款员,却不知要对贷款申请人的诚信做最基本的审查。
  其次是美国政府。政府为这场危机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政府为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了隐性支持,却让这两家超大公司的管理层不断增加风险贷款,推高他们的股价,并支付给他们天价的薪酬。一边是政府支持,一边是私有利益,很容易就导致权力的滥用。
  第二,共和党、布什政府以及格林斯潘持续地反对信贷市场的进一步监管,而相信“自由市场”能够自得其所。
  第三,美联储多年来保持着极低利率。它刺激经济和让人们更容易购房的意愿是好的,但这导致了房产泡沫。
  第四,美国证监会没有履行职责。他们拥有监视主流投资银行投资行为的权力,却屡屡忽视在信贷衍生品市场中极端冒险行为的预警。
  接下来的“贡献者”是审计师。主流金融机构的审计师们全都没有对庞大的衍生品仓位、巨量的次贷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的持有量所带来的风险程度,作出清晰的披露。
  安达信因安然事件倒闭之后,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意识到它们对于公众负有专业职责,应该谨慎而不至于对客户的需求过度迎合。
  评级机构也不能免责。他们的工作是公正而细致地评估各类债券的风险。可是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的管理层不顾公司内外的许多警告,忽视危险,继续给予CDO产品正面的评价。评级机构的信用度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CDO的买家同样有错。我相信大多数的买家都是依赖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行事的,有一些还购买了CDS(信贷违约掉期)产品谋求额外保险。不过,在从事如此庞大的投资时,CDO买家有责任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这些花哨的衍生品背后的按揭贷款质量有自己的判断。
  CDO买家还应该认识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他们购买的CDO承诺的利率水平高于无风险利率,就应该知道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风险存在。
  投资银行则被无尽的贪婪所牵引。那些为大量CDO和CDS产品充当保荐人的主流投行,完全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毫不介意。它们从发行这些产品的每一个环节中收取费用,发放无耻的管理层津贴,并有效地堵住了审计和评级机构的嘴巴。它们还在华盛顿努力游说,阻止任何可能阻碍它们的监管措施出台。
  另一个不能不提的是美国国际集团(AIG)和其他“债券保险提供商”。
  债券保险的发行者本不应在没有对面临的风险程度,尤其是投资行为之间很强的相关性等做出独立分析之下,就背上这么庞大的潜在债务。这些按揭抵押证券保险的销售者,怎么能不考虑住房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
  最后一个不能被遗忘的是媒体。
  在大规模的信贷风险积聚出现的时候,媒体并没有进行足够的调查研究。到处都是关于房产泡沫的文章,但对不可避免的泡沫破灭的后果却缺乏足够的研究。甚至当巴菲特——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投资者——以及其他人对衍生品的危险提出警告时,也没有关于风险敞口真实程度的调查和报道。
  看看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报中是怎么向股东们交待的:“在我们看来,衍生品是金融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它们带来的危险尽管仍在潜伏之中,却可能是致命的。”
  这是巴菲特在2003年2月21日说的!但愿下次人们能听听他的话。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