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专题 > 正文

银行困局

2009年02月16日 13:08 来源于 caijing
银行面临金融危机与支持刺激性应对措施双重考验,需要谨慎对待并有所取舍,重新审视并变革其治理和管理结构,从而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保护自身免受信贷质量下降的影响

仿佛就在昨天,“独善其身”一词还仅仅是经济学家们的术语。人们都以为,中国能免受这场席卷华尔街并祸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似乎有些道理。由于资本流动的限制和人民币升值,中资银行在海外的投资很少,更不用说在特殊金融工具上的投资。因此,中资金融机构的次贷风险敞口相对有限,它们所受到危机的直接影响很小。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那些觉得中国能“独善其身”的人过于乐观了:中国经济已经感受到了全球衰退的影响。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2007年中期衰退之前就已经放缓,而这场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衰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去年,中国经济实现了9%的增长,比2007年的13%有所下降。这一情形在触底之前还将恶化,2008年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放缓到6.8%就是明证。
  为了应对眼前这场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已经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个人消费并鼓励投资。
  随着出口增长放缓,中国的GDP增长达到2001年以来的新低,2008年仅为9%。
  中国政府迅速改变了过去两年的从紧货币政策,采用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更大的流动性,并鼓励投资和消费。
  银行的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25日以来已经下调了四次,从原来的17.5%下降到12月25日的15.5%。基准贷款利率自2008年9月以来五次下调,从7.27%降至12月的5.31%。
  随后,政府推出了多项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重点是去年11月宣布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1.8万亿元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将用于其他措施上。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将获得1万亿元。其他投资项目还包括:农村发展、环境保护、公共住房、高科技企业和社会服务。
  许多预测人士认为,通过重振企业和个人信心并鼓励投资,这一经济刺激计划将带来2%-3%的GDP增长,从而扭转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情况。
  此外,地方和中央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来刺激房地产领域。同时,超过18个地方政府也推出了自己的新政。这些政策包括延长还款期、提高首次购房者公积金按揭贷款上限,以及降低部分公积金的按揭利率。
  这些政策能否刺激房地产,目前尚不可知。虽然说财政刺激政策一定要起效,但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刺激政策的成功取决于银行的支持。这也使银行面临金融危机与支持刺激性应对措施双重考验。

  融资提供者
  在整个刺激计划的4万亿元投资中,中央政府仅拿出了1.8万亿元。地方政府、企业和银行将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余下的融资任务。但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地方政府正面临税收下降和土地出售收入缩水的境地。他们现在还不能通过出售债券来为新的投资融资,从而导致其现金不足。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为剩下的2.2万亿元提供大部分的融资。
  银行贷款往往是刺激政策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融资来源。历史数据表明,除了项目自身筹措的资金,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现金来源,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0%左右。也就是说,财政刺激将启动经济,而企业和个人消费的活力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方面,银行仍然扮演了关键角色。
  银行是中资企业最重要的融资人,2006年提供了78%的企业融资。小企业也亟需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贡献了35%的工业产出,并雇用了50%的劳动力,却是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输家。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导致2000万人失业。融资难易成为中小企业的生死问题。
  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要求商业贷款机构帮助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求生。商业贷款机构的贷款上限取消,政府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并发展小额贷款与短期融资债券。
  已有许多银行同意帮助中小企业。招商银行保证今年其40%的新增贷款将给予中小企业,并在危机中尽量增长中小企业业务。北京银行承诺加紧开发中小企业信贷产品,并设计专门的小企业融资期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中小企业贷款。
  此外,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是一个重要因素,而银行在开发更成熟的信贷产品并实现投资工具多样化以帮助推动个人消费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信用卡是实现的途径之一。虽然近年来中国的信用卡使用率增长迅速,但其渗透率仍较低,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银行通过允许买家以未来的收入购买今天的商品以及简化购买方法,来鼓励大宗消费,从而刺激国内消费。
  中国的按揭贷款渗透率不如发达国家高,仅占2008年中资银行总贷款量的15%。但是,通过降低购房者的压力,可以带来另一种消费形式。银行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来降低家庭储蓄率。


  谨慎取舍
  对于拯救经济,银行确实不能作壁上观:刺激经济的政策只有在银行的支持下才能成功,而不这么做将导致银行面临的危险加剧。
  衰退的经济可能预示着银行利润的下降。反而言之,银行从经济上升中获得的利润自然更高。这能给银行带来更高的利息和手续费收入。贷款需求会上升,且与贸易相关的融资、支付业务和理财等收费产品也会增长强劲。很显然,银行帮助刺激政策取得成功的好处很多。
  但对于银行来说,接下来受到金融危机间接影响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率可能将是问题之一。随着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受到西方消费者需求下降的影响,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不良贷款也将上升。随着经济下滑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日趋明显,零售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也将升高。
  银行收入下降的可能性仍很高。经济下滑降低了贷款需求,并在贷方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出口疲软降低了贸易融资的需求。财富缩水和消费者信心下降,也导致投资需求降低。银行的利润很有可能随着贷款利率和利差下降而受到影响。
  因此,在支持政策的同时,银行也有责任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它们需要在放贷中更谨慎并有所取舍,从而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保护自身免受信贷质量下降的影响。银行业的健康,对于支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和西欧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应对中国经济下滑不仅仅是在金融危机中支持经济增长、度过金融危机的问题。中国经济下滑,一方面是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下降和现金流短缺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比如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是政府努力防止房价泡沫生成的结果,这也对经济的其他部分产生了影响,如重工业和建材业。
  经济的许多领域,也受到生产力过剩的拖累。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只能进一步扩大产能过剩的差距。在潜在经济需求没有得到实际增长的时候,银行可能发现自己处于贷款量上升和贷款质量下降的两难境地。
  归根结底,刺激政策只有在企业和个人消费回暖时才可以持续。中国经济需要将现有的经济挑战视为转型其工业领域的机遇,将那些分散和竞争力弱的企业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竞争企业。
  政府已经要求银行仔细挑选并将资金投给优质企业和消费领域,而非简单地全盘肆意放贷。这就意味着,银行对于某些行业的贷款要特别小心谨慎。
  例如,钢铁行业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虽然铁路投资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到刺激计划的很大一部分,但是最终今年钢铁市场(如建筑和汽车)的需求将下降,这说明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银行应当仔细考虑产能过剩进一步增加的风险。
  特别是在一些贷款需求放松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的最新数据应当为银行敲响警钟。虽然资产质量看似稳定,但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在2008年最后三个月已经敲响了警钟:国有银行年化的不良贷款形成率预计很高,达到125个基点,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这一数字也分别达到83个基点和116个基点,为三年来的新高。


  “后院”风险
  银行保护自己免受这些风险伤害的需求非常明显。对于一些中资银行而言,要想做好,就必须重新审视并变革其治理和管理结构。
  治理不力和组织失效,放大了经济波动时期的风险。产生的问题可能包括问责、决策的独立和透明度。
  一些银行的问责定义不清,缺乏独立的部门对业务业绩负责:比如,在许多情况下,战略决策由委员会作出后,没有具体的某个部门为随后的执行和业绩负责。
  分行的决策自主权,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总行有时缺乏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来领导分行。在极端的情况下,由于组织的高度分散的系统加上良好业绩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总行业务部门对于具体业务控制有限,仅能完成规划的责任职责。分行却拥有大量决策权。
  一旦这一情况发生,分行行长就拥有了控制业务重点、本地资源以及人员配置的权力。问题在于,分行管理层可能出于完成自身盈亏目标的目的,不执行总行的战略。这对分行行长的影响可能并不大,因为分行仅在未完成盈亏目标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处罚。另一方面,也没有政策激励分行执行总行的战略。
  然而,在最差的情形之下,总行可能无法获得其战略表现的实时信息。当业务决策,包括贷款批准,仅需要分行层面批准时,第一手客户信息就无法及时到达总行。
  这些治理问题,将对风险管理产生何种影响?
  一个主要风险就是,风险决策不够独立,不能实现风险管理团队的意愿。当信贷官和业务人员向负责分行盈亏的分行行长汇报时,信贷批准决策将由分行作出。但是,在分行层面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风险部门并非完全独立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可能是由业务线的领导进行评估),这将导致业务与风险管控之间缺乏制衡,以及业务部门超越风险部门权限所带来的过度风险。
  一旦出现问题,贷款损失的责任很难厘清。控制全行不良贷款水平的责任在总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真正作出实际信贷决策的人可能在分行,并向分行行长汇报。信贷决策可能受到分行自身利益考虑的影响,使得对分行利润目标的考虑超越信贷风险控制需求,或者不能全面考虑对全行风险组合的影响。
  当中心和外围的信息流动不够透明时,风险管理的效率就成了问题。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总行缺乏有效监督问题企业贷款和分行新借贷水平的信息。
  这将加剧金融危机和银行支持刺激政策所带来的风险。在缺乏足够透明度的情况下,总行将不能准确评估银行的业绩和风险状况。此外,如果汇报线设置不当,将导致显示恶化迹象的不良贷款率数据传导出现时滞,总行对于风险状况的了解将落后于实际。这就使得银行更难采取措施保护自身不受风险影响。


  突破困局
  在当前的环境下,存在治理问题的银行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三大行动措施:转型组织、提高关键管理流程以及增强绩效管理体系。
  转型组织架构将需要建立总行、分行和营业部之间清晰的汇报线,贯穿业务部门和支持部门。要清楚定义组织角色和职能,厘清问责。
  要想提高关键管理流程,首先需要识别这些流程。检查和调整这些流程,使其有利于目标组织有效运行。为了增强绩效管理体系,银行需要根据每个组织机构的业务战略和管理流程责任,转化成关键绩效指标(KPI)。随后还要引进相应的激励措施。
  国际经验中还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特别是在建立事业部(BU)方面。外资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已经采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治理问题,并形成了随后的组织结构创新基础。

  在事业部系统中,每个事业部都承担独立客户群或产品的责任,贯穿于组织内的各个层级。事业部适用于解决传统架构中固有的问责问题。当然,中资银行不能简单地采用纯事业部的架构:组织变革需要反映国内银行业环境的现状才能奏效。
  尽管全盘引入技术并非上策,中资银行仍可以从西方金融体系的近期反思中吸取很多经验。中国的银行业环境和经济结构与众不同。我们认为,要突破目前的困局,度过更加艰难的2009年,银行需要采取八项关键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
  与外资银行类似,中国的贷款机构往往过分依赖数字的堆砌来衡量风险,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同行。一些中资贷款机构,既没有良好的风险文化,也没有优秀的治理结构。
  提高风险管理,不仅仅需要工具和IT的支持。问题的重点在于“管理”,而非“度量”。这就意味着,银行的重点应是在整个业务中推广风险文化。银行需要改变将风险仅仅当做风险经理职责的文化。最初的风险责任应当由银行前台职员承担,他们是发起、构建或记录业务运营的人员。由于前台是管理风险的前线,风险合规行为要在此处识别和建立。
  董事会也应更加关注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包括每项重大业务及其相关风险。要保证银行在董事会层面定期重新评估其风险承受能力。每家银行都应当设立董事会层面的风险委员会。该委员会需要经常举行会议,及时了解银行的风险组合变化。
  激励机制亦需要进行改革,从而使其更符合雇员和股东的利益。透明度应当是关注重点,且收入应当和利润挂钩并经风险因素调整。
  银行也应该让业务观念重新回到风险监督的核心。
  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风险价值(VaR)、经济资本和其他数学概念。虽然这些概念很有用,但对于任何不做财务或非金融行业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在这一过程中,资深管理人员的宝贵经验、判断和缜密的思维都让位于纯量化的方法,这既非明智的方法,也未合理利用资源。
  银行还可考虑建立特种风险团队端(ERT)。这在中国还不常见,但它们能帮助银行预测和监督极端风险条件。其职责包括帮助银行识别银行业绩可接受的波动范围,改变运营指标,并在必要时放松对过度风险头寸的限制。ERT也能通过进行定期的头脑风暴讨论识别潜在的问题领域,并分析或模拟这些问题可能出现的情景,以支持情景测试(参见下文的“应用情景测试工具”)。
  风险部门权力需要增加。风险部门仍要独立于业务线,同时还要进行整合以了解业务的实际情况,并参与到开发新产品的流程中。业务和风险部门的接触点一定要安排好,内部审计部门也要能够监督业务之内的风险。
  提升运营风险框架也是另一个重点问题。在此,简单依赖于新资本协议的建议是不够的。这些建议不仅不够精确,也不具操作性。因此,首席风险官必须进一步保证运营风险部门能评估风险控制方法的整体有效性。
  银行还需要升级信息基础设施,这样就能清楚地了解其业务组合的风险调整后的业绩,并能将各个关键领域标准化的风险度量参数进行整合。
  二、重组业务组合。
  现在,中资银行主要关注于资产负债表业务。大部分的运营收入份额(超过80%)来自于净利差。随着政府应对金融危机而放松货币政策,利差已经下降,导致未来的收入预期降低。银行现在需要考虑将重点转移到对资本需求较少的业务线。
  有大量的产品类别可以涉猎。在企业和中小企业客户中,交易和支付、贸易融资和证券服务就是目前开发不足的产品类别。在零售业务中,交易和支付、理财、信用卡业务和养老金及寿险也值得考虑。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交易银行业务,这是机遇最好的领域之一。
  提供交易服务能够带来良性循环。沿着金融供应链扩展服务的银行有可能获得大笔客户交易量。这转而能使银行掌握客户的现金流模式,进而对客户进行更好的分析,更好地了解客户流动性、对冲和信贷需求以及提高准确定价的能力。为客户增值则是结果之一。
  对于银行来说,虽然交易业务需要大量初期投资,但是所投资本的整体回报远高于整个公司银行和投行业务。
  在战略层面,识别客户需求能力的提高增加了产品交叉销售的潜力。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风险更低的收入来源,并且让银行有更好的机会得到客户的存款业务,使其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融资。更好地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也能使得风险评估更加有效。
  近年来,中资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的风险敞口增长迅速。这也意味着,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中的难度在加剧,主要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与困境重重的出口领域紧密相关。大约40%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出现了收入下滑,近60%的企业利润下降。2008年四季度的收入数据显示,情况还在恶化,而中小企业的违约率在2008年下半年也大幅攀升。人们对于今年上半年的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水平也必将上升。
  这就使得大企业成为了银行相对安全的客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所受影响因行业和企业而异,因此中小企业贷款仍有利可图——只要银行实施改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风险定价能力。
  三、提高前台效率。
  在经济下滑期,客户满意度下降是很常见的。因此,银行需要快速行动,理解客户新的需求,在竞争中提前锁定现有的客户并获得新客户,从而防止不利情况的发生。同时,它们也需要采用“经济效益驱动”的方法进行引导:通过识别高利润客户群并采取优先对待的方式获得成熟的客户。另一方面,对带来损失的客户要毫不犹豫地放弃。
  销售业绩提升(SPA)计划,能大幅提高银行的销售团队效力。SPA能根本改变销售人员的思维,并带来巨大收益。案例研究显示,关键客户的留存率和各分行利润都能提高30%左右。整体销售效力,在考虑了交叉销售率等因素之后,可以提高70%。
  四、增强后台效率。
  提高效率的压力,也存在于后台运营之中。在一些中资银行,后台流程高度分散于分行和营业部中。这导致了低标准化率和效率的流失。另一方面,一旦银行采取行动使营业部的流程标准化,那么规模效益就产生了。比如说,开户的流程被集中化和标准化,其效率将得以提高。
  在此之上,领先银行通过采用工业化模式,使得运营更加精细化,从而降低了20%-40%的成本。提高后台效率,也使得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放在面对客户的活动上,所获得的效率,能够释放超过20%的后台资源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可以重新配置这些员工,使其从事面对客户的业务——成为客户经理、柜员、接待员或呼叫中心人员。
  五、审查融资战略。
  名义利差自2007年10月以来就一直在下降。考虑到近85%的中资银行融资来自于存款,这意味着银行融资成本更高、稳定性更差。因此,现在正是银行重新考虑其融资组合的时候。
  对于希望实现融资结构多元化的银行,存在着大量的手段,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间借贷、零售存款、企业存款、发债和发行股票。其中既有简单易操作且能快速实施的手段,如银行间借贷,也包括更复杂的发债和资产担保证券(ABS)。
  银行一定要找到最佳的融资结构,以更好地管理融资成本和流动性。任何银行正确的融资结构,都依赖于其业务重心和其他因素。比如,拥有良好网络覆盖的传统商业银行,能更容易地获得零售和企业存款;而关注于长期业务和大笔融资的批发银行,需要保证获得较长持有期的资金。如果银行专注于发行长期贷款,长期债券则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最佳融资结构也依赖于经济环境。由于经济环境是动态的,因此对融资结构也要进行积极管理。
  在任何时期,这都是一个多变量的方程,包括了可用的融资手段、每种融资手段的成本、每种手段可以获得的最大融资量和总共所需的融资量。由于这些变量在不断变化,因此最佳融资结构也是动态的。
  六、应用情景规划。
  为了了解这些不确定时期的风险,银行应当更多考虑应用压力测试的方法。这使银行能衡量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下自身敞口的大小,提供VaR框架没有覆盖的风险信息。
  情景测试是压力测试最常用的方法。情景的建立方法可以是选择各种历史事件或假设可能的风险。
  以基于实际历史事件的情景建立方法举例,如美国“9·11”袭击的情景,通过重演来了解这一事件对银行当前贷款业务可能造成的影响。其他情景可能包括GDP增长大幅下降、欺诈交易、交易对手违约、流动性匮乏、洪水、价格的极端波动或贬值。
  情景测试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修正了一般风险衡量中使用的假设和数据存在的缺点;其次,它帮助银行完成监管要求,如压力测试是银行评估其资本承受潜在重大损失能力的工具;第三,鼓励风险管理人员和高管层对于银行风险情况和承受能力进行讨论,从而使他们能够设定风险限额。
  我们正迅速接近2010年部分中资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点,因此,中资银行需要开始使用这一工具。压力测试,必须满足新资本协议下更加严格的最小资本需求规定和监管审查流程。
  七、增强人才基础。
  预计全球有15万冗余的金融服务专业人士,现在正是中资银行通过获取人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更广泛的银行与金融服务能力的时机。令人欣喜的是,中资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行动: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中金、中投和上海市政府已经通过华尔街的招聘会、网站广告和其他形式招揽海外人才。其他银行也应当遵循同样的路径。
  八、有选择地进行并购。
  海外资产贬值使得中资机构有“抄底”的冲动,“抄底”的对象不仅包括那些失业的金融从业者,还包括金融企业。经济衰退期的并购为买家创造了价值:过去的经验表明,衰退期的并购回报比繁荣期的并购回报高出14.5%。
  银行应当抵制纯粹出于财务吸引力的交易冲动。它们需要识别清晰的战略、评估自身的并购能力和承受能力,并仔细研究投资机遇及其是否能给公司带来价值。最终,不同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战略来配合。比如,投资于海外小型商业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追随企业客户进军海外。另一方面,此类并购却不能像并购专业产品线企业那样,帮助中资银行获得相应能力或者实现财务投资。
  如果中资银行选择并购,那么,在交易环节中需要特别注意尽职调查等流程;在交易之后,则主要是留存并给予原有的关键管理人才足够授权。但是,首先应该保证物有所值。


  结论
  有人会怀疑是否有必要实施上述八项措施。许多观察家认为,在政府的刺激政策起效之后,中国的经济将在今年年中逐渐回暖。中资银行受到次贷危机的风险影响较小,而这正是许多外国金融机构所羡慕的地方。
  我们有理由满怀希望,因为银行正处于支持政府刺激计划和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地位。但是,中资银行也不能忽视这些乐观预测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更不能简单地使用减少贷款等保守的方法来管理风险。因为这些问题过于复杂,但对中国经济而言尤为重要。
  在面对多重风险的情况下,中资银行需要做最坏的打算,以保证这种最坏的情形不会发生。现在正是行动的时候。■

  作者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及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专项领导人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