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首页  | 《新世纪》周刊  | 《中国改革》
位置:财新网 > 杂志频道 >《新世纪》周刊 > 总第390期
封面文章
保障房虚火
任波 兰方 张艳玲 | 文
 本刊记者于宁、付涛对此文亦有贡献
保障房虚火

  一个关乎全民的“蜗居”现象,经舆论发酵,掀动民心激荡。
  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 的滋味”,强调政府有决心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把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两会”上,住房问题激起更高层次的讨论。
  本刊记者获悉,全国“两会”代表的提案议案中,关于平抑房地产价格的建议数量空前。其中,“保障性住房”这个被冷落多年的名词再次频繁出现。

  所谓“保障房建设”,可理解为由政府主导,辅以各种形式的补贴,为单纯依靠市场无法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提供各种住房支持,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范畴。
  ……

图表
“等不到”的保障房

  其实,“保障性住房”并非新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住房市场化改革起步之时。
  1998年,中国开始强力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举措的一部分,同时推出了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两项制度。前者由政府投资建房、低回报出租;后者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承建并低价出售。二者构成保障住房的基本品种。后来又增加了由政府限价出售的限价房,以及仍在探索中的公共租赁房。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保障房”的系列品种。
  ……

保障范围趋窄

  其实,即便保障房建设计划都如期完成,也很难弥合老百姓的心理落差。这首先与现有的保障范围偏窄有关。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朴素目标为出发点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城镇一直实行由政府或单位投资建房并无偿或低价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日益暴露出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公,最终濒于破产。到197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接近城镇总户数的一半。
  ……

“普通商品房”之失

  其实,即便保障房建设计划都如期完成,也很难弥合老百姓的心理落差。这首先与现有的保障范围偏窄有关。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朴素目标为出发点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城镇一直实行由政府或单位投资建房并无偿或低价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日益暴露出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公,最终濒于破产。到197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接近城镇总户数的一半。
  ……

“强化保障”轮回

  其实,即便保障房建设计划都如期完成,也很难弥合老百姓的心理落差。这首先与现有的保障范围偏窄有关。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朴素目标为出发点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城镇一直实行由政府或单位投资建房并无偿或低价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日益暴露出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公,最终濒于破产。到197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接近城镇总户数的一半。
  ……

地方政府的选择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和规模的尝试,无论在哪个城市,都要面对现实问题,究其根本,在于政府究竟应当且能够对住房保障承担多大的责任。
  3月4日晚,重庆代表团的驻地北京国谊宾馆气氛热烈。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正在接受60多家新闻媒体的集体采访,而媒体们关注的热点大多集中在重庆市高调投入公租房建设一事。
  ……

pic
告别“土地财政”

  其实,即便保障房建设计划都如期完成,也很难弥合老百姓的心理落差。这首先与现有的保障范围偏窄有关。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朴素目标为出发点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城镇一直实行由政府或单位投资建房并无偿或低价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这种“大锅饭”式的分配模式日益暴露出供应不足和分配不公,最终濒于破产。到197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缺房户接近城镇总户数的一半。
  ……

蜗居
摄影 苗奥/CFP
pic

小吴,2009年大学毕业后坚持来北京寻找自己的梦想。目前他住在天通苑北一个隔断间里。他每月工资只有1400元,其中大部分都给了房东……

pic

小C,2009年从国内某名牌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后先寄居在同学租来的房子里。找到工作后,租了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隔断间,每月租金300元……

pic

小亮,已毕业多年,原来住在北京小月河一带。工作多年的他,现在手头已经有了一些钱,目前他与别人合租在双井附近的一个物业小区里……

pic

小月和小敏,从辽宁某三本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打工。她们曾经找过一个与大学时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薪水太少,每月入不敷出,只好辞职……

北京住房保障12年
本刊记者 张艳玲 兰方 | 文

  北京的保障房建设,大致起步于1998年中国开始强力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之时,至今已满12年。
  12年的进退曲折,正是中国保障房建设起起伏伏的缩影。

起步

  1998年,以回龙观、天通苑、建东苑等为代表的19个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在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中心集中展示,标志着北京市以经济适用房为供应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

紧缩

  2003年成为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转折点。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全面推开,“重市场、轻保障”的格局逐步显现。
  ……

恢复

  土地收益和保障房需求之间的两难抉择,令北京市政府将关注点投向替代性的方案。06年,北京市政府高层调研市民的住房、收入情况,开始研究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分层保障”法。
  ……

保障房政策影响几何
本刊记者 李慎 | 文
本刊记者徐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3月5日,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

pic
开发商反应不一

  在3月4日下午举行的万科(000002.SZ)2009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万科总裁郁亮向本刊记者表示,万科的产品与保障房之间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保障房政策不会对万科造成太大影响。不过,在业界看来,过去一直专注于住宅市场的万科开始进军商业地产,也有受中国保障房政策影响的因素。
  ……

平抑房价作用有限

  除了新的商机,保障性住房的入市对房价的影响,也是市场关心的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低端市场,保障性住房的入市,会导致一部分原有商品房需求的转移,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平抑整体房价水平。
  对于平抑房价的程度,多数人认为不会太大。此外,房价的走势还需结合外部经济环境状况、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等多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