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首页  | 《新世纪》周刊  | 《中国改革》
傅成玉重来
□本刊记者 陈竹 赵剑飞 |文 苏里 | 摄影
  在北京市朝阳门西北角中海油大楼18层会议厅里,傅成玉侃侃而谈三小时。临近结束,我们问,“你个人有什么设想?”傅成玉仔细听,右手在西裤上划圈。这是他碰到难题时的下意识动作。末了,他说,之前他执掌中海油七年,是在打基础,强身健体,他还想“十二五”时将中海油带入国际石油公司第一阵营。
这是个暗示吗?
  更多详情>>
傅成玉重来
与“抄底热”绝缘
与“抄底热”绝缘

  2005年,中海油150亿美元求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China Inc.(中国公司)”在全球舞台崭露头角。此举震动全球,在美国更引发全国性争议。中海油在收购过程中着力于市场化操作,略嫌生涩但诚意昭然。由于政治反弹太大,中海油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购行动,受创颇深。
自此中海油海外油气资源拓展归于沉寂。除2006年以22.68亿美元投资尼日利亚一区块,中海油鲜有大的举措。

  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中国海外“抄底”之风甚烈。中石油和中石化上演了一系列以10亿美元为单位的大宗并购和投资,但中海油却像是与这股“抄底热”绝缘,傅成玉本人则屡屡在公开场合对海外“抄底”发出警告,也因此招来了从分析师到投资者的种种猜测。
是否因为临近退休,傅成玉不愿冒险推动大的外部并购或内部改革?
  更多详情>>

两面夹击

  并购是中海油绕不过去的选择—中海油资产基数太小。截至2008年末,中海油总资产4095亿元,仅为中石油集团的22%,不到中石化集团的40%。若要遂傅成玉所愿,让中海油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国际第一阵营的能源公司,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有机增长。出路在哪里?
  在公众眼中,中海油历史负担轻、在国家石油公司中最“通洋务”,而且独揽中国海上对外合作的专营权,它的“弱项”却往往被低估。
  海洋石油工业素来存在高风险(容易受到台风、冰冻等恶劣环境破坏)、高投入(海上油田开发成本远高于陆地常规油田)、高科技壁垒(很多技术都属于发达国家限制出口行列)的劣势。中国海域石油还有先天不足:除南海中南部外,中国周边海洋均为陆表海,生烃层和大部分储层存在于大陆裂谷的构造环境中,油田规模偏小,油质偏差,许多油田经济边际值较高,探明储量动用率较低,只有在高油价模式下才存在开采可行性。
  更多详情>>

两面夹击
中道

  傅成玉被逼出来的海外并购“合作新思路”,是这样的:
“我不是问,到你这里开发石油行不行?我问,你的需要是什么?”傅成玉说,“如果你的需要我不能解决,恐怕我待不了太长时间。”
傅成玉告诉本刊记者,要跳出石油公司来看石油公司。有的国家缺高速公路,有的国家想修水电站,但没人愿意投资,怕回报不足。“要创造性地将这些和石油、能源挂钩。”
傅成玉没有点明,但他暗示的很可能是即将尘埃落定的中海油在乌干达的投资。
  更多详情>>

“更像企业家”

  尽管海外收购手法有所调整,傅成玉对中海油竞争逻辑的定位没有改变:他注重利润率,注重股东回报。这本来是上市公司CEO应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央企负责人当中,他对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是异乎寻常的。
  “你知道我的竞争对手是谁吗?是国际同行。我所有指标都要跟国际同类公司比。只跟国内比,这就比迷惑了,不知道将来要往哪儿走。”
  “是否给公司增加价值”,“是否符合投资者利益”,往往是傅成玉判定一桩交易值不值得做的根本因素。
   更多详情>>

“承前启后”者

  在专访中,傅成玉说,担任中海油总经理,他只是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过去几年里中海油的举动来看,所谓“承前”,包括继续深海战略、LNG战略。清洁能源及传统能源清洁使用方面探索,则是“启后”之举,以期抓住这些中石油和中石化忽略的机会,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2009年,中海油总产量达到4766万吨油当量,较2003年傅成玉上任时的3451万吨油当量增长38%;总资产5247亿元,较2003年的1198亿元增长了3.4倍;净资产3240亿元,较2003年的的685亿元增长3.7倍;销售收入2218亿元,较2003年的539亿元增长3.1倍。
  更多详情>>

专访傅成玉
□本刊记者 赵剑飞 陈竹 | 文
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你怎么想的?觉得还要继续往外走吗?

  傅成玉:国外对中国崛起没有准备,不冷静很正常。就像你半夜走路,忽然有人拍你一下,你会跳起来。美国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很多反应并不理性。

优尼科收购迟几年会如何?

  傅成玉:不管谁做、在哪个领域,只要那么大规模,美国就会非常紧张。优尼科的三分之二资产在美国国外,但反对者就是本能地反对。如果优尼科交易放到今天——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它更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中国公司,以及我们收购的对象会了解更多。好坏难讲。

现在中海油海外收购战略是什么?

  傅成玉:第一,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比原来更强;第二,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容易被认为乘人之危。所以,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应走合作之路,不要简单收购公司。西方文化里,收购就是“我把你买了”,“我赢了,你Out of Business(出局)”。我们要与此不同。
  更多详情>>

“必须是市场化,行政命令怎么行?”傅成玉强调要以市场化合作方式走出海外拓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