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首页  | 《新世纪》周刊  | 《中国改革》
位置:财新网 > 杂志频道 >《新世纪》周刊 > 总第418期
新世纪周刊封面报道 产业转移:想象与现实
  摘要:烈日炙烤大地,房屋拆迁废料四处散落,推土机在大片开阔地里左右扫荡。四川省西充县多扶镇,一个普通的西部小镇,居民们很难想到会有园区建在镇里,之前连县城都没有工业园。现在,西充县政府告诉大家,多扶食品工业园建成后,到2015年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利税20亿元,解决1万人就业。附近居民们摇着蒲扇,围观着工地,畅谈着可能因工业园区建设而改变的生活…[查看全文]
撬动“龙头企业”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构建起产业初步集聚效应后,进而吸引大量相关行业企业及配套项目落户的链状转移模式最受推崇
产业转移这幅巨图,能否在政府执笔下绘就,尚无答案
地方政府有着勃勃雄心,希望借产业转移之机,完成城市角色的重塑。但产业转移这幅巨图,能否在政府执笔下绘就,尚无答案。Reuters
 

  细雨洒落长空,装在火车集装箱的电脑,整装待发。5月19日,重庆制造的首批电子产品专列,首次通过重庆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开往深圳盐田港,再由海船转运至欧洲。这标志着重庆铁海联运华南通道全面打开。而制造这批电脑的,正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

  富士康集团项目落户重庆可谓一路加速。2009年8月4日签约,在50天后,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就开工建设,创下重大项目自签约到开工用时最短记录。在经过八个月调试运行后,2010年5月19日,富士康(重庆)产品外销基地正式投产出货,运往欧洲…[详细]

“趋势”未成“现实”
直到2009年,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足道,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

  然而,在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蒲勇健看来,产业转移从“明显趋势”到真正成为现实的距离,并不如承接地政府所想的那么近:“在前两年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土地费用、环保成本上升,当时就预计会有大规模的转移,金融危机时有人说感觉趋势更明显了,但现在看来,我不认为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实际上,中西部内陆省份迫切盼望的“产业转移”中,沿海加工贸易向内陆的梯度转移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提法在过去20年内并不新鲜。但至2009年底,中国加工贸易达到1.1万亿美元(约合7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占到整体进出口贸易规模一半,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早已成为“世界工厂”,一向被认为“油电煤运”成本更低的内陆,在加工贸易上的地位仍是微不足道。在企业层面,被广泛提及的“西部优势”也往往并不完全真实…[详细]

“腾笼”并未“换鸟”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新鸟”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源源不断地飞来或孵出,这对于产业转移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新鸟没来,怎敢让旧鸟飞走”

  在跟浙江的服装制造企业们接触时,本刊记者发现,他们已不愿再高调地谈“转移”了。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下,转出地的地方政府,要么希望企业留下,要么希望在省内转移。这种意图,在首先提出“腾笼换鸟”的广东,也十分明显。

  自2005年始,广东开始在省内推进产业转移战略,在2008年,建了26个经省政府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到2010年3月,广东在省内推进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已经达到34个。

  但在政府成为转移主要推手的背景下,即便省内的转移也并不顺畅。

  广东东莞市政府的内部人士就告诉本刊记者,两年前,广东省政府推进产业转移的力度很大,往往通过直接下达任务给地市级政府,要求他们将一部分企业转移到韶关等较为落后地区。东莞也一直和韶关都有转移对接项目,韶关出土地,建立产业转移园,东莞的企业转过来,两地款税平分…[详细]

承接“攀高比傻”
“现在来看,我们都在攀高比傻,但是不比不行呀,都给政策,你给,仅仅是为了同起点竞争”

  中西部地区政府对产业转移寄予厚望,从他们对城市角色的设计上可见一斑。重庆和四川争夺西部龙头之位,都提出了成为长江上游或西部经济中心的目标;湖南和湖北等中部省份都希望成为中部的中心。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广东省社科院的丁力说,产业转移的背后,地方政府之间的争夺不可避免。企业转过去了,当地GDP上去了,税收上去了,政绩上去了,甚至还有个人利益可能也上去了。

  湖北省对产业转移极为重视,提出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详细]

   重庆沙坪坝西永微电园区
2010年1月26日,重庆沙坪坝西永微电园区,惠普中国第二座综合性电脑生产基地在重庆竣工投产,开启了重庆笔记本电脑的制造元年。钟志兵/CFP
规划乱象
针对全国整体产业转移的布局,直到9月6日,中央层面才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在整个产业转移过程中,村村拆迁、烟雾四起,屡见不鲜,有的地方根本不宜大规模开发,但同样亦在开发。自2008年9月开始,重庆市以七家市属国有企业作为贷款主体或提供担保,向进出口银行贷款50亿元,用于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16个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吸纳转移产业。而这些地方的绝大多数区域,早已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

  作为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伍新木,对产业转移中的产业规划,特别是涉及环境问题的产业规划尤为关注。伍新木说,尽管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有十多个关于产业转移的引导性文件,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缺乏可操作性,地方多未按此运作。

  伍新木说,特别是化工产业的转移,普遍布局在整个长江中上游。目前,四川省宜宾市、泸州市,重庆万州区、长寿区、涪陵区、丰都县,湖北宜昌、荆门等,都在吸收转移而来的化工企业。2007年6月,巴斯夫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及当地政府签署了相关合作备忘,拟在长寿化工园区兴建40万吨MDI装置…[详细]

相关图片:
如果能源需求无法满足,那么有关产业转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空谈
如果能源需求无法满足,那么有关产业转移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空谈。陈卓/CFP
网上收听:
产业转移巨图如何绘就?

  在政府主导推动产业转移过程中,原有经济格局下的资源分配状况,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湖北省宜昌市,曾引进一家制铝企业。此类企业特别耗能,因此对电力供应相当看重。有“水电之都”之称的宜昌,三峡电站就在旁边,该企业原以为,搬迁过来后,用电将不是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三峡的电,绝大部分输送到了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湖北很难用上。

  企业建成后,长时间无法满负荷生产。宜昌市为此在该地建了几座火电站。此事在当地被引为笑谈——中国的“水电之都”,要靠建火电站来解决用电问题。

  同样的情况,在贵州也有出现。贵州因为产煤,因此火电发达。但是有企业到贵州后发现,在贵州用电的价格并不比广东低多少,而刨去物流等成本,优势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贵州的主要领导,曾在内部会议感叹“肥水流入了外人田。”…[详细]

相关资料:
工资差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