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汉语诗歌的困境与出路——“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1”三人谈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1年第45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21日
诗歌与诗人正越来越退居到社会精神生活的边缘,这是不是真实的判断?诗歌的困境在于创作者、读者,或者是它所借助的语言工具本身?
2011年11月10日下午,“大师与母语”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由李欧梵教授主持,多位诗人参加。刘芳 摄
出版日期 2011-11-21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1年第45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主持人 刘芳

  这是世界诗歌界最为关切的话题。在11月10日至13日举行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1”上,来自世界各地的19位诗人,就大师与母语、词与世界、跨语际写作、汉语诗歌的困境与出路等主题展开了对话。

  财新《新世纪》周刊特邀两岸三地汉语诗人,畅谈诗歌在本地的困境与出路。

罗智成:

(台湾诗人,现任台湾中央通讯社社长)

  来香港之前,我刚从台湾花莲的太平洋诗歌节回来,台北诗歌节也在同时举办。我感觉现在在台湾,诗歌的状况比较友善:诗人相对活跃,喜欢读诗的年轻人也很多,有些忠诚度很高的读者,常常会先于学院和评论界关注诗人的创作。前几天我还开玩笑说,这么多人来听诗,我们写诗仅有的孤独感都要没有了。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