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高铁国产化幻觉·上篇】全能业主诞生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2年第26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7月02日
高铁以市场换技术值不值
两列动车在京津轨道线上相遇。2006年11月,国内第一条新建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项目招标,西门子为首的德国企业中标。
《财新周刊》 记者 王晨
 

  2011年夏天,京沪高铁通车前夕,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牵引研究所所长、院士刘友梅被铁道部邀请到场。同时被邀请的,还有当年参与高铁自主研发的七八位老专家——这是2002年高铁自主研发方案被否定后,他们第一次重聚。

  在京沪高铁通车现场看到CRH380 列车,刘友梅心情复杂。十年前他曾是中国高铁自主研发的关键人物。2003年,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上任,便力排众议,叫停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的高铁自主研发,转向“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吸收方案,刘友梅与团队研发的中华之星就此被挡在中国高铁发展的门外。他至今仍对这一决策耿耿于怀,但当“看到(CRH380)车轮在铁轨上运行平稳”时,仍难抑激动——因为当年中华之星研发时培养的人才后来在各主机厂消化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