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保底线不如争上限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4年第25期 出版日期 2014年06月30日
潜在增长率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的上限。政策调控与其纠结于保底线,不如通过主动调整宏观政策尽量靠近上限,改变此前脉冲式、碎片化的局部调控政策
◎ 屈宏斌 马晓萍 | 文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数字连续数月低于预期,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季度同比增加8.7%,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低点。通胀继续下行,虽然5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有所企稳,6月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今年以来也首次回到扩张区间,显示需求面可能受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拉动而有所回暖,但是,如果基于PMI这一领先指数判断经济企稳回升已经形成趋势却仍然存疑。

  自2011年以来,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缓的势头一直在延续。尽管在2012年和2013年年中出台了一系列脉冲式的微刺激政策,通过短暂地支持投资增加需求拉动GDP增速回升,但政策效果往往仅延续一二个季度,随后经济再次进入下行通道。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7.4%,为六个季度低点,与年初所确定的全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接近。4月初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5月数据略企稳,但需求整体仍然偏弱。目前来看,物价水平及通胀仍在下行,消费物价指数(CPI)从去年全年的2.6%以及四季度的2.9%放缓至今年一季度的2.3%;工业生产价格指数(PPI)则已经连续27个月保持在负数区间,仅次于1997年-1999年间连续31个月那次通缩经历;GDP平减指数在今年一季度回落至0.2%,所有通胀指数均处于十年来的次低水平,仅次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记录低点。从产业层面来看,需求相对疲弱,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越来越多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库存上升。劳动力市场虽未现大规模失业,农民工工资增速已经连续两年放缓,从2011年高点的接近20%回落至今年一季度的9.6%。大学生就业困难加大,白领则面临更大的裁员减薪压力。这些都表明经济一直处于潜在增长水平之下,也即存在产出负缺口。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