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随笔 > 正文

从全球视角看通货紧缩

1999年11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当中国经济学界终于明白通货紧缩可能成为我国经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发现这一现象可能具有某种全球性质的时候,我们的视野自然要越过国界,力求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这一现象。由美国著名的战略投资家加利·西林博士撰写的专著《通货紧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译介到中国来的。
  在这部长达29章的著作中,作者首先用详尽的事实和数据雄辩地指出:进入90年代以来,物价下跌是全球经济的主导性趋势。举凡农产品、原料产品、工业制成品,甚至像石油、天然气之类战略性物资,都已陷入全面过剩之中。
  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普遍过剩并引致物价全面下跌呢?作者极有眼光地从通货紧缩的对立物──通货膨胀开始分析的进程。在作者看来,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全球经济历史,可以看成是通货膨胀的历史。在这40年中,是一系列的因素共同导致通货膨胀在全球蔓延。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这些因素或者已经消失,或者正在弱化:全球军费支出因冷战结束而大规模削减、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和财政赤字普遍下降、各国央行持续不断地进行反通胀斗争、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发达国家不断进行结构性重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放松管制、美元持续强势、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人将从举债消费转为储蓄等等,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
  透过这些扑朔迷离的现象,作者又进一步探寻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基础。在他看来,上述所有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以及以科学技术周期为基础的经济运行的长周期。
  “通货紧缩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新奇和罕见。事实上……在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现阶段上,通货紧缩是常见的现象。”西林认为:“新技术投资的崛起推动了经济上升波段的形成,如19世纪早期的运河与轮船、19世纪末期的铁路与美国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初期的汽车工业……接下来,这些领域的投资出现过剩并开始衰减,经济增长也随之衰减。对新技术的投资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支持工商业全面快速增长的程度,其结果是形成周期的下降波段。这一阶段,实际上就是旧技术的全面使用与新技术投资大规模兴起之间的间距…… 当今的新技术,如通信、计算机、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欣欣向荣,但是,它们还没有强大到自身可以拉动美国经济的地步。”
  正是因为作者带着这样厚重的历史感来分析通货紧缩,他才没有像目前的大多数人那样,不加分析地把通货紧缩视为洪水猛兽。相反,在细致地比较分析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次重要的通货紧缩时期之后,作者得出了通货紧缩有好坏之分的结论。在“好”的通货紧缩情况下,一方面是新的投资领域的不断开发和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这都归因于新技术的普遍采用)造成了供给的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物价普遍下跌;另一方面,就业的迅速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可能是缓慢的),使得这种物价下跌成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普遍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积极因素。相反,在“坏”的通货紧缩下,由于旧技术以及旧产品仍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统治地位,一方面投资领域将不断缩小,生产率也很难提高,旧产品大量过剩;另一方面,这种过剩将导致就业的减少和收入的不断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产品过剩以及物价普遍而持续的下跌,将导致人类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这些论说对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探讨积极的对策一定会有新的启示。笔者相信,一切关心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力求迅速适应新形势的投资者、工商界人士、政府官员和理论研究者,都将从本书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通货紧缩》,加利·西林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