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随笔 > 正文

似曾相识看炒楼

2002年11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香港炒家应该“似曾相识”的事例是一个值2500元的地盘在约一个月内数度转手后升至3.5万元,而最后的买家正是那名以2500元沽出的卖家

  林行止

  香港物业价格从高峰期平均下跌60%-65%,如果没有分期付款带来负资产问题,这种跌幅,从历史角度看,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上周末重读布嘉兹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物业炒卖狂潮的记述,愈觉香港物业炒风甚有节制,并无“于今尤烈”之象。奇怪的是,把佛罗里达和香港物业狂潮作一比较,两者竟有不少近似之处。

  香港楼价一度飚升至惊人的高水平,导因早已众所周知,第一是限量出卖土地;第二是负利率。不过,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大环境,物价升幅便不可能直上太空。通胀令物价(当然包括罕有的物业)逐月上升,而和一般消费品被消耗掉不同,楼宇起码“五十年不变”,其价格随通胀率上升(且别提人为的炒高),因而极具投资价值。愈来愈多的人兴起置业的念头,是完全正常的。换句话说,购进物业等于走上发财捷径。从此角度看,当物业市道大旺时,人们隔夜排队以轮取认购楼花的证明(筹),旁观者也许认为这是疯狂之事,但对轮候者来说,这是绝对理性的行为。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