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财经速览 > 正文

反思国有企业改革等

2002年12月20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反思国有企业改革
  (2002年11月20日号《10万亿国资走向》)
  有人讲笑话说,某位英雄第一天挖地成海,并用挖出来的土堆成一座山,是功绩;第二天移山填海,造成良田万亩,更是功绩。笑话归笑话,但是如果这一过程是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为代价的话,它就不再有趣了。如同我在文章中看到数十年间国企数次“上收下放”和某些机构反复地撤销、新建,就完全笑不出来一样。
  有人说,改革需要冒险,并且要允许犯错误,这当然是真理。可怕的是,有时候会出现大家都知道是正确的道路却并不去走,而明知是万丈深渊却非要向下跳的情形。
  正如文章一再显示的那样,无论是深圳的始创、上海的改制还是辽宁的重组,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践已经证明,附属于政府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在旧有的格局中单纯地强调“政企分开”只会导致低效。张维迎先生反复论述过,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政府官员没有选择良好经营者的动力,因为制度没有为他们提供激励;而被选择到的经营者没有经营好企业的动力,同样是因为没有激励机制。相反,经营得好,或许会有人抢夺胜利果实,有功之士会被扫地出门。可惜的是,这些已然存在的问题也许过于琐碎,并没有被善于构建宏大理论的决策者所关注。
  众所周知,政府在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利益(国有资产中经营性资产为73149.3亿元),或许,希望继续保持已有的经济利益才是改革——真正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改革——的障碍。于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改革的方案中,仅仅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蛋糕”比例的划分,是机关的合并、分立、撤销和新建,或是一些宣言、口号甚至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姿态。
  鲁迅先生说过,猴子不只会变成人,也会变成虫豸。同样,改革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发展与成功——原地打转并不新鲜。甚至在更多的时候,长途跋涉之后,锐意进取者往往会尴尬地发现:他们又回到了起点。或许,一味地高歌猛进,无益于真正的发展。反思以寻求症结并在解决症结的方向上尽到最大的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北京 贺秋平

如何构建国有银行的有效治理结构
  (2002年11月20日号《银行改革思路破解》)
  国有银行产权变更后不等于从此高枕无忧,其能否保持长久的成功,取决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能否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如果不解决银行的有效治理结构问题,那么,在国有银行改革中,解决的只是体制形式的问题,产权激励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改革的成果将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改革的对象。
  产权改革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解决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来选择经营者的经营者选择机制问题、经营者努力和投入的激励机制的问题,从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就是说,构建国有银行有效治理结构,产权改革只是手段,基本动力乃是引入市场竞争。因为竞争给企业带来了生存与淘汰的区别,竞争越激烈,企业提高绩效的动机就越强烈。国有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掌握大量的金融资源,在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的产权改革后,国有银行很可能由行政垄断变为市场垄断,银行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抬价方式来增加利润。缺少市场竞争,只有“坐地收租”式的产权激励不能有效刺激经营者努力和投入、改善治理结构。
  事实上,正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促进了我国银行体系的长足发展。
  国有银行改革的目的是构建有效治理结构。我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1.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切实改变中央银行的监管方法,落实国有银行经营自主权;
  2.放松金融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完善金融市场为主线,促进银行体系的竞争;
  3.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公开透明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4.对银行人力资源进出引入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正如易纲教授所说,国有银行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领域的配合,如何建立有效竞争性的银行体系以改善我国国有银行治理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
  湖南 程晓钢
  
中资银行的出路
  (2002年11月20日号《银行改革思路破题》)
  易纲博士担心在中国银行业逐步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资银行将被“边缘化”,并提出“边缘化”的危险主要在客户、价值链、金融创新和人才方面。
  根据我17年间在花旗、德意志等外资银行(包括在中国)担任管理职位并现在为中外银行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我认为易纲博士的看法是对的。
  易纲教授在文章里提到了南京爱立信的融资业务被外资银行抢走一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为何花旗等一流外资银行能够发现客户的特别需要(银行的商机)并为它量身定制新产品,而原先的关系(中资)银行没有这样做呢?原因在于,花旗的内部组织与经营管理机制将精力和客户细分作为核心概念,而中资银行还保留其行政性、层次性、非专业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
  产品创新依赖组织机构前线(客户经理)与业务组织最高管理层的有关客户需要信息的畅通。但现实是,外资银行组织机构充满具备信息畅通条件,而中资银行极其缺乏。
  中资银行的出路何在?我认为,第一步,是客观地认识到并且承认,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的最为虚弱的一环,就是其过时与缺乏竞争能力的国营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第二步,是重新创造一个符合中资银行在竞争市场中发展的管理模式与机制。
  我相信中资银行有能力大幅度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有效地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但是为此必须加快学习与改革步伐。
  上海 何思文
 
更正
  第71期刊登采访北京邮电大学阚凯力教授谈电信监管体制一文(标题系编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与其原意有较大出入。经作者改校后的更正版请见www..,特此说明。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