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评论 > 正文

“油老板”事件和“中中外”项目比较

2003年08月05日 09:55 来源于 caijing
倘有朝一日,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都能像当年联通处理“中中外”事件一样处理事关私人资本的复杂问题,市场经济就植根于中国了

  胡舒立

  在新闻纷呈的盛夏,陕北地区近日来因为收回民营油井开采权引起的纷争相对比较局部,或许不算最重大的事件。但因为此事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和政策取向之种种,相当典型地折射出有关政府及部门对于民营投资的态度,便有颇多教训值得回味了(参见本期报道《陕北油田民间投资如此“刹车”》)。

  陕北地区的民间投资油井开采,逾时10年,跨延安、榆林两市共15个县千余平方公里油区,涉上千家联营公司,约30亿多元资产。按1986年10月始实施及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将此类开采权转予民间经营。但因为当地油藏储量小、地点分散、开发成本高,过往国家一级企业开采效果不佳。于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有国务院负责同志点头鼓励,后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加上陕北一些市县地方政府的推动,一批私人资本相继进入陕北油区,私人“买油井”蔚成风气。按当时有关官方文件的说法,当地油田“形成了多层次开发的实际情况”。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