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随笔 > 正文

表里儒冠

2004年03月20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儒冠,原指尚未踏上仕途或是已经脱离仕途的儒生所戴之冠,杜诗中则用来作为读书人的代称。古人之所以借冠喻人,是因为冠在礼仪制度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汪朗

  中国文人有一缺点,不得志时往往喜欢从外部找原因,找来找去,最后的结论是读书太多了,于是往往生发“儒冠误身”的慨叹。其原创者为杜甫。

  杜甫在24岁(公元735年)时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11年后跑到长安另找出路,本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己也好“立登要路津”。不承想,忙活了三年,没人搭理他。“诗圣”觉得窝囊,于是写诗发牢骚,诉说对于“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气恼,同时宣布再没人搭理,便要归隐江海,“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此话调门虽高,底气却是不足。须知,文人比不得白鸥,单靠打野食是活不下去的,除非祖辈多有良田美宅,否则只有傍着明君或昏君,忠臣或奸臣,写两篇有滋有味或是不咸不淡的文章,如此才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不致成为“路倒儿”。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