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专题 > 正文

银行“全能”梦

2007年08月06日 12:21 来源于 caijing
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迅速发展,储蓄存款大规模漂移。在存贷款市场加速“脱媒”的夹击下,中国银行业多元化转型进入临界点




   “在未来的商业银行竞争里,谁拥有产品,谁就将成为赢家。”近日,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对于中国银行来说,我觉得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拓展非利息收入产品的问题。”
    朱民是在《财经金融实务》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银行家高峰论坛上作这番表示的。
    这一表态已成为银行家们的最新口头禅。在普通投资者眼中,理财产品、私人银行、混业经营,亦已成为最时髦的词汇。无论是保本基金、结构性产品还是QDII,都在开展无孔不入的营销。关于各家银行争取信托、投资银行乃至保险公司牌照的传闻,亦是不绝如缕。
    银行业的转型来自市场的双重驱动力。拥有多元化产品的外资银行的持续渗透,以及证券市场引发的“存款搬家”,均在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
    7月30日,上证综指一举冲破了4400点,冲破了引来两度巨幅调整的“4300点关口”,此时距离“530”印花税调整正好两个月时间。股指短期内能否延续这一势头尚不得而知,但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手段近年来持续发展,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已构成了持续的压力与诱惑。
    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偏股型的理财产品中获得丰厚利润亦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引发争议;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亦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不仅优质信贷市场挖掘乏力,储蓄存款亦开始大规模漂移。尤其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纷纷惊呼,“金融大脱媒时代真正来临!”
    从国际经验看,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不断“脱媒”的过程,这一结构性变动,在客观上成为推动银行盈利模式变革的根本力量。传统业务多点“脱媒”的夹击,引致了银行业诸多潜流暗涌的深刻变化,中国银行业多元化转型进入了真正的临界点。
  
“脱媒”夹击
    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增长和股市变动情况产生了相当密切的联动。4月-5月,伴随着A股的迅猛上涨,银行储蓄存款迅速下降。
    据央行统计,4月储蓄存款减少1674亿元,同比多减2280亿元;5月份减少2784亿元,同比多减2959亿元,创出了月度储蓄存款降幅的最高记录。而在6月-7月,在A股进入巨幅下跌调整阶段时,银行储蓄存款出现回升,截至6月底,储蓄存款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
    资本市场投资品和银行存款之间的动态替代趋势十分明显。
    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向基金、信托、股票等与资本市场关联的投资产品中,银行在资金市场上越来越失去主动权。工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马续田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说,“今年以来,金融大脱媒时代真正来临了。”
    “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概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可以称为“非中介化”。广义地讲,金融脱媒不仅是指存款资金直接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需求方抛开商业银行这个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融资。也就是说,资金的供给方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资金,可能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行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对银行来说,面临着存款的转移和贷款需求的减少。
    “脱媒”一词,在2005年短期融资券发行时,始见于国内报端,中资银行亦从那时起初见信贷脱媒的端倪。到2007年,中资银行对金融脱媒的理解显然迈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如今需要面对的是存款和贷款业务之双重脱媒、两面夹击的严峻挑战。
    马续田认为,“脱媒”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股市快速成长,吸引存款资金直接“大搬家”。这一数据尽管很难准确统计,但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二是资本市场产品对储蓄分流冲击亦十分明显。工行代销的易方达基金20分钟内200亿元全部销售完毕。更火爆的销售记录是,上投摩根一天实现999亿元销售,这在全球历史上亦属罕见。
    近期,尽管有利息税减征、股市震荡调整等对于银行来说的利好消息,6月储蓄也确有回升迹象,但诸多业内人士依然认为,未来储蓄增长动力有限,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产品创新增多,居民储蓄率降低、资金分流趋势将不可逆转。
    第三,今年短融、企业债、公司债等多层次债券市场预计会有较大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企业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大企业信贷市场即告萎缩。一般来说,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中长期项目资金需求都可以直接去市场融资。
    目前,中资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非常高,60%的贷款集中在20%的大企业,一旦大企业信贷市场萎缩,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
    “从国外经验看,最后信贷市场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而不是现在的大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导致现有信贷结构的彻底扭转。我们将来的信贷业务要逐步压缩到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而对大企业的服务,将来发展以投行、企业风险管理业务为核心的固有业务。”马续田介绍说。
    据统计,去年市场上发行了1015亿元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发行了近3000亿元,再加上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合计规模达到近6000亿元,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服务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2004年-2006年三年中,历年新增融资中贷款占比分别为93%、86%、84%,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营运部副总经理孙龙分析称,目前,债务直接融资增量发生额已相当于银行信贷增量的13%,如果考虑到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发生额,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已达到20%以上。而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这一比例有可能快速提高到30%以上,届时,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将受到强烈冲击。
     
调控加力
    7月30日,在股市创出新高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8月15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0.5个百分点,至12%。
    这已是今年以来央行第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上作为“重火力”的三次加息,央行力图收缩过度泛滥流动性的努力可见一斑。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剧增等大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重大挑战。
    对于银行来说,“流动性”的本意原为资产/贷款转化为现金/银行存款的速度,和“安全性”、“盈利性”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现在广为使用的“流动性过剩”一词中的“流动性”,则泛指资金头寸,大致体现在商业银行头寸、央行货币发放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等三个层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认为,经过多轮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中国流动性目前可能面临短期拐点。以上三个层面的流动性,短期来看,可能并不像市场普遍认为的那样充裕。
    巴曙松分析,仅从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看,经过数度准备金率上调和央票发行,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经偏紧。存款准备金率历经2006年以来的九次调整,目前已经提高到12%,距离历史最高水平13%仅有一步之遥。据推测,金融机构目前平均超额准备金率大约为1%,而这一数据在2006年尚维持在4%-6%左右的水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记者说,目前小银行超额准备金估计不到1%,五家国有大行大概在2%左右。“下半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会比较谨慎。现在,有的小银行存贷比已高达85%以上,在市场上净拆入资金。”
    连平分析,一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意在控制银行信贷增长。据他观察,很多银行目前已完成了全年信贷任务的75%-80%,有的省份甚至在85%以上,“各行都抢着在上半年发放,所以下半年信贷增速和规模肯定都会降下来。”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人士向记者证实了以上判断。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下半年的资金面将趋于紧缩,中小银行的情况尤其不容乐观,只有部分上市银行的资金面情况稍好。
    今年以来,央票发行的对冲规模持续上升,截至6月20日,累计的净回笼额达到7300亿元,央行还对一些大型银行定向发行了央票,这些措施对吸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都收到了实效。
    对此,连平认为,虽然定向发行央票对吸收流动性较有针对性,但对被定向发行的银行来说显然有失公平。本来,这些大银行可以利用相对宽松的资金,发展更多的盈利性业务,以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
  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的趋热,直接或间接的信贷紧缩性调控均在逐步加力。而交行、建行、工行、中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引资、重组、上市三部曲,资本充足率很快都提高至10%以上,ROE(股本回报)、ROA(资产回报)等财务指标要求亦随之攀升。
  虽然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一时不如中小银行那般紧迫,但随着存款结构的变化,由短存长贷的错配导致的资产流动性问题也逐渐突出;且由于风险管理标准的提升和信贷投放规模的紧缩控制,资产业务增长亦受到制约,在盈利方面的压力正日益加大。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营运部副总经理孙龙认为,鉴于直接融资规模快速增长,建议央行对企业融资规模的调控从单一的信贷规模调控转向信贷、债券、信托、股票等领域全口径的融资规模监控,有序推进各类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速度。
  “应平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失和中间业务利益补偿的关系,应平衡信贷规模控制和直接融资规模可能失控的关系,平衡贷款加息以控制投资过热和直接融资以低利率的方式助长投资过热的关系。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也并非越快越好。”孙龙说。
  不过,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认为,目前来看,宏观调控组合拳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首先,在提高利率的政策中,活期存款利率提升甚微,这使得活期存款占比接近5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差不会有缩小趋势。在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净利差仍将进一步扩大。其次,单次准备金政策对银行业负面影响甚微,连续政策累积影响的显现将较为缓慢。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银行贷款或者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上市银行整体所受到负面影响将在0.5%至1%之间。”陈小宪说。
  连平认为,一部分活期存款较多的银行,利差扩大影响将较为明显。“利率政策的运用一定程度上也对商业银行进行了弥补。央行适当提高一点利差空间,给银行一个较好的盈利环境,一方面是减轻宏观调控对银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银行在传统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赢得时间,银行应该趁此时机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产品短板
  显然,业务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朱民认为,虽然中国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银行的市值进入世界十大银行的行列,但是盈利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比如ROA,最高的招商银行是16.74%,中国银行也仅14%。“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品,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产品;产品的问题,实际上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基本上一半对一半。比如,花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到55.9%,汇丰银行占到50.8%。
  朱民认为,银行业转型无非出于两种动因,其一是应对危机,其二是追求资本回报、核心竞争力。美国银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面临了竞争、技术、监管的放松、资本市场挑战、客户需求等一系列挑战,为争取更高的资本回报,银行业走出了一条典型的多元化综合发展的道路。而香港银行业则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因为息差的缩窄,企业信贷需求低迷,被迫走上了多元化转型。
    目前,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银行业也正在迈入这条转型之路。“中国银行业正在转变为一种以中间产品为主要收入渠道的盈利模式,整个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朱民认为,几个大的外部条件正在形成,比如,利率市场化、鼓励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脱媒、财富的增长, 这些条件加在一起,给中国银行业从利息产品转向非利息产品打下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银行有没有本事抓住这个机会。”
    中间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成为中资银行过去一年中的最大亮点。
    业内人士估计,在未来五年间,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年增长幅度仍将保持30%以上的水平。2007年中报预报中,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分别预计中期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125%、100%、80%、60%和50%。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来自各家银行对中间业务、尤其是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视。
    在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看来,从对客户群体的粗浅分析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细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中国银行业必须迎接的巨大挑战。没有组织结构的市场化改造,商业银行构建的产品定价体系就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没有及时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就没有市场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商业银行改革才刚刚破题,任重而道远。
    陈小宪认为,在当前金融业分业监管大环境下,应该积极探索外部合作,创造出混业经营模式,为产品和渠道创新提供条件。“中信集团的混业架构相对成熟,我们会利用好这个条件,和集团内证券、基金和信托公司合作,联合开发更多的资本市场投资产品,积极发展信托类资产管理业务。”
  
投行梦想
    发展结算、代理收费、账户收费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只是对商业银行多元化转型的浅层理解。非利息收入更多地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之外。
    陈小宪认为,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规模占比将会逐渐降低,利差不断收窄;同时大型优质企业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是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陈小宪透露,在对公业务领域,中信银行将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2007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投资银行费用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业务重点是短期融资券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顾问类业务等三方面。
    这部分业务更是被国有大行重视,工行、建行等银行均有独立的经营管理部门来操刀——即投资银行部。建行于去年9月恢复成立了投资银行部。据该部总经理王贵亚介绍,新的投行部主要拓展非传统的资本市场增值服务业务,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国际债券、信托受益凭证、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境内外IPO及再融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和财富管理等九大类产品和服务。
    “我们现在要讲的投行业务,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银行得到价值。”王贵亚说。
    投资银行部门还是建行拓展综合经营的重要操作平台之一。除了正在向有关监管部门积极申报设立保险、租赁等业务,建行还在寻找合适机会,通过并购方式控股一家信托投资公司。
  马续田介绍说,工行2004年成立投行部,2005年开始大规模开展投行业务,在全行建立了一支投行队伍。去年以来,工行在宝钢收购八一钢铁的资产重组项目中担当战略并购顾问,圆满完成了对八钢集团的尽职调查、财务审计、资产重组范围确定等工作。目前,类似项目工行已完成了几十单,“今年我们还开始部署为海外并购提供投行服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坦承,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的投行业务基本是简单的传统融资顾问业务,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假投行”业务,比如企业本身是能贷到款的,但为了发展投行业务,银行就给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拿到的财务顾问费用其实是从贷款利息里分一部分出来,企业的成本不变。“很多银行的做法,其实是把贷款收益转到投行财务顾问费用上,只是从利息科目转到费用科目,总的收益是不变的——只不过是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
    这一切也是受政策限制的结果,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在国内直接从事真正的证券投行业务。马续田和王贵亚均透露,两大行的一些投行业务都与各自在香港设立的投行分支机构联动操作,比如工行有“工商东亚”,建行有“建银国际”。
    以建行为例,为充分利用建银国际的平台,今年初,建行实施了重要的机构和人事整合,将建银国际业务和内地投资银行业务对接,并任命建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王贵亚兼任建银国际董事长,借此实现了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境内业务及境外业务的有效联动。今年5月,建行还对建银国际增资3亿美元,从而为其未来的投资银行业务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我现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为建银国际跑项目。”王贵亚对记者说。据王透露,建银国际目前专注于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提供包括IPO、前IPO股权融资等在内的综合业务。近年来,它已成功完成了西王糖业等九家内地公司的香港上市业务。仅今年以来,建银国际已为中信银行、浙江银泰等公司上市担任副主承销商;三季度还将为一家中国公司H股上市担任主承销商和保荐人,“年内类似的项目将不少于十单。”
    建银国际近期还在募集多只产业投资基金,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一种可能的操作路径是:建行在给国内公司提供并购重组、咨询顾问服务的同时,可利用建银国际再帮助企业从事股权融资或直接投资。不过,由于建银国际的外资身份,类似投资还需要涉及多个相关部门的审批过程。
    多家银行有关部门人士都向记者表达了对获得证券承销牌照、在境内从事真正投行业务的渴望。
   “商业银行有这么好的客户基础和人才储备,完全具备这种业务能力,至少在银行间市场,监管层应该给予我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承销资格。”马续田说。
    孙龙亦呼吁,要推动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拓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经营范围。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工具的主承销业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不宜受到分业经营的过多限制。
    中信证券债券发行部董事总经理刘威则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说:“今天恐怕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关注到了投资银行业务的价值,在积极地考虑业务转型,这就是混业经营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发现,在很多全新的业务领域里面,我们什么都不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从头做起。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有些转型是不是适合自己,是不是市场上每一笔钱我们都要赚——这是面对转型,我们最深切的一个体会。”■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