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股市 > 正文

评级公司酝酿升级

2007年10月15日 15:06 来源于 caijing
受制于中国债券市场的低迷以及信用市场的稚嫩,中国评级机构仍处于供给和需求两端均不景气的状态


    信用评级机构所处的大气候和小气候,在2007年下半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受美国次级抵押债券风暴影响,国际评级机构成为众矢之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标准普尔公司(下称标普)、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下称穆迪)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反应迟钝而且低估了市场影响。
    在国内,9月14日,召开了一次旨在加快建立中、日、韩三国和全亚洲本土化评级体系的会议。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在是次会议上表示,应加快发展属于中国和亚洲的本土化评级体系。他同时透露,财政部目前已经参与启动了东盟10+3机制下对亚洲区域债券市场和评级体系的研究,并期待能取得具体成果。
    与官方强力推动本土化政策相映成趣的是,目前中国五家全国性评级机构中,有四家已经或正在谋求与外资评级机构成立合资公司。
   
外资潮起
    2006年4月13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母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与穆迪签订协议,受让中诚信49%股权,使之成为本土惟一一家中外合资评级机构。自此,中外评级机构在资本层面的合作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中的另一家——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下称惠誉)从2005年就与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开展技术合作。今年以来,双方合资事宜也悄然加速。
    据《财经金融实务》记者了解,双方的合资谈判已近尾声,惠誉很可能在年底前入股联合资信,获取中国合资评级机构的第二张牌照。
    此外,近期标普也在与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新世纪)紧密接触。不过,对于合资进展,标普中国区总裁扈启平守口如瓶,表示“现在还不是披露的时候”。
    从1987年国家正式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至今,中国评级行业刚刚达到弱冠之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评级机构数量一度超过百家。
    此后,各地借企业债券之名乱集资、债券发行主体严重违约情况频频发生。1999年底,国家以修改为由废止了《企业债券条例》,将发行企业债券的审批权力上收。审批程序严格并要求担保,债券评级变成了对担保人的评级,定价基础变成了担保人的信用,信用评级形同虚设,行业发展陷入低谷。
    经过20年的大浪淘沙,中国评级行业逐渐形成以中诚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联合资信、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远东)、新世纪五家分食天下的局面。
    目前,中国对于评级业务主要采取业务准入方式,即各监管部门对符合标准的、服务于本领域的评级机构发放业务牌照。
    迄今为止,国内市场上的牌照基本发放给了内资机构,惟有穆迪通过中诚信拿到了合资评级机构牌照。
    与国际评级机构相比,本土评级机构在技术、人才、经验、公信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不过,国际评级机构碍于市场准入壁垒,仍很难大举进攻中国市场。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