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实务 > 交易者说 > 正文

格里芬:动荡套利

2008年04月14日 16:11 来源于 caijing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大幅跳水,更没有想到这种剧烈变化对市场的冲击” ·“好的风险管理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部署,而不是等到危机发生之后才有所应对” ·“对目标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我热衷于寻找那些具有潜力的公司” ·“当你觉得自己处于一种强有力的地位时,会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我希望可以确保公司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

·“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会在短时间内大幅跳水,更没有想到这种剧烈变化对市场的冲击”
·“好的风险管理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部署,而不是等到危机发生之后才有所应对”
·“对目标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我热衷于寻找那些具有潜力的公司”
·“当你觉得自己处于一种强有力的地位时,会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我希望可以确保公司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处于有利地位”


  用肯尼斯·格里芬(Kenneth Griffin)自己的话说,他来中国的次数已经多到“数不清”。20世纪80年代末,格里芬就开始关注香港和日本的市场。自那时起,由他创立的对冲基金Citadel便开始通过可转债投资中国本土公司,Citadel的名字也不时见于中资公司香港上市前的配售名单中。
  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现在管理着200亿美元的资产,并且是美国最大的期权做市商。经过近20年的发展,Citadel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冲基金,而是有着多元化业务的另类投资机构。Citadel的客户既有目前备受瞩目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有慈善基金会、富豪家族和各类金融机构。
  在以往资本市场的风波或危机中,Citadel几次扮演了“注资者”的角色,援助受困机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让Citadel比起一般的对冲基金显得有些特别。
  尽管如此,格里芬和Citadel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甚至金融圈内人士所知晓。这家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私人金融公司,一向谨慎低调,而对建立资本市场不到20年的中国来说,Citadel所在的对冲基金行业还是那么神秘。
  格里芬接受《财经·金融实务》记者专访,是他在中国媒体前的首次亮相。
  对于记者的有些问题,格里芬的回答比较委婉。问他数学模型和IT系统在Citadel投资中的作用,他会告诉你,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对公司的考察和研究;问他现在是不是中国人投资海外的时机,他说,“执着于投资时机的选择只能让人一事无成,投资者应该关注自己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需要,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资产配置上。”
  善于捕捉投资机会的格里芬,思考问题时留下较长时间的沉默,其严谨的一面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