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实务 > 基金 > 正文

业绩指标的预测局限

2008年09月01日 16:29 来源于 caijing
过往业绩不能作为选择投资管理人的主要依据,投资者必须从基金管理人的业务模式、团队人员和投资流程等方面,深入了解业绩背后的动因

  中国的基金业短短十多年间,从无到有,日益成为机构和大众理财的重要渠道。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基金管理行业经历了强劲的增长。截至2008年6月底,市场上共有超过350只开放式基金,其中190只是股票型基金。
  中国史无前例的基金产品激增,使得机构与零售投资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哪些基金值得投资?光看过往业绩就够了吗?
  目前,大多数中国的投资者,主要是依靠基金过往的业绩和市场上广泛使用的一些评级指标,来作为评价基金未来业绩的依据。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过往业绩的原因之一,是这些衡量标准为他们挑选基金提供了一个似乎简单而快捷的答案。这种相对简单的方法的确具有吸引力,但是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不愉快的“意外”结果。
  其实,单纯凭借共同基金过往的优秀业绩,不足以保证其未来的表现仍然出色。这一观点已经被许多国外的实证研究所验证,并为投资界广泛接受。在中国,虽然基金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已经有不少国内学者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持续性进行过实证研究,其结果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多相同,即基金过往的优秀业绩与未来的出色业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无法被用作投资选择的主要依据。
  但是,这一投资理念尚未被广大的中国投资者认可和接受。当前中国基金投资者的主要误区,恰恰是过于看重过往业绩和基于定量指标的基金评级。
  针对这一现象,华信惠悦投资咨询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来检验中国投资市场上业绩指标对未来回报的预测能力。我们的分析样本,是中国国内的股票型基金。各种研究方法的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基本验证了基金的过往业绩不能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
  相反,我们认为,投资者必须从基金管理人的业务模式、团队人员和投资流程等方面,深入了解业绩背后的动因,才能发掘出一些管理人在投资市场中得以获取长期优秀业绩的竞争优势。
  我们不否认过往业绩以及相关的定量分析在研究管理人能力时的作用,但是,这些分析更多地是用来发现问题,难以作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