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宏观 > 正文

中国顺差之惑

2009年01月04日 16:39 来源于 caijing
扩大内需有可能缩小中国贸易顺差,但压缩顺差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而非消费。因此,顺差降低并无助解决当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众所周知,各种关系背后总是有着错综复杂的互动。但在当今世界,很多人将中美关系解读为简单的联动。美国消费者不掏腰包了,美国的贸易逆差就下降;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失去了客户,中国的贸易顺差也随之下降。由此可以推论,全球贸易恢复平衡的动力来自逆差经济体的衰落,而非顺差经济体的崛起。这与麦格理银行(Macquarie)近年来奉行的“亚洲再通胀”(Great Asian Reflation)宏观经济理论背道而驰。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美国消费者确实花钱更谨慎了,美国零售业收入也在快速下滑,有经济学家发现美国贸易赤字出现了收缩的苗头。而中国出口在经历了年初以来的高速增长之后,终于承受不住全球衰退的重压,显出颓势。2008年11月出口同比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未缩小,11月顺差创下4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按年化计算约为GDP的11%。
  中美脱钩,提出了一道难解的选择题:要保持中美贸易的关联性,就必须降低中国的贸易盈余;但要实现这一点,惟一途径就是降低双方的关联性。如果中国真的是出口主导型经济,那么美国经济放缓必然会拖累中国内需,使贸易失衡进一步加剧。而贸易失衡正是两国关联性最明显的标志。
  反过来说,中国扩大内需有可能缩小其贸易顺差。庞大的顺差存量使中国可以放手刺激经济。最近的政策调整也说明,中国政府正不遗余力地防范衰退。这些放松信贷和巩固资产市场的政策来不及影响2009年上半年的增长,但到下半年可能会发挥积极作用。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