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出席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后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如果追溯一下《协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此《协定》是以1944年4月公布的《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联合申明》(以下简称“联合申明”)为基础,经44国代表讨论通过的;而此《联合申明》则是美国以“怀特计划”[由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DexterWhite)撰写,并以其名字命名,怀特时任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助理,其简介请参考附录]为蓝本,在1943年5月至1944年4月约一年时间内与多国协商的结果(时间表详见表1)。在美国与多国的谈判中,最重要的是与英国的谈判。从表1中可以看到,美国与46个国家广泛磋商以及其中更小一些范围的18个国家的磋商,仅仅耗时两个月左右(1943年5月至6月),而与英国的谈判(包括正式谈判和民间学术组织的非正式沟通)则贯穿始终,尤其是1943年9~10月和1944年1~2月,英美两国在华盛顿进行了硝烟弥漫的较量。在英美谈判中,英国手中拿着自己的方案,即“凯恩斯计划”[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撰写,并以其名字命名,凯恩斯时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其简介请参考附录]。《联合申明》的达成,是英美妥协的产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怀特计划、凯恩斯计划的出台,并不是为了某次规划战后经济秩序的国际会议而特意准备的。实际上,怀特和凯恩斯是在互不知道对方也在做类似规划的基础上几乎同时起草各自的规划的(详见表1)。1941年12月,怀特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怀特计划”的第一稿,即“对盟国之间货币和银行行动的建议”(SuggestedProgramforInter-AlliedMonetaryandBankAction);1941年9月,凯恩斯写出了后来被称为“凯恩斯计划”的第一稿,即“关于国际清算同盟的建议”(ProposalsforanInternationalClearingUnion)。怀特和凯恩斯各自撰写这样的计划的背景是什么、意图是什么,这对了解两个计划的特点并理解为什么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按怀特计划的思路而非凯恩斯计划的思路演进至关重要。
一、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