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未解,地震来袭,灾难与救助成为了2010年之初的悲情主题。上至总理下至黎庶,都奔波在玉树的生命之路上。
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称,灾难的敌人不是物资的短缺,而是信息的匮乏,进而言之,是救助渠道的匮乏。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难,接受考验的绝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动员广度和执行力度,同时也是对社会自组织能力的一次挑战。无论是救难中的物资募捐、信息管理还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和制度改革,仅靠悲悯之情、血气之勇都难以克尽厥职。真正能够弥补公共服务之阙、救正政府机制之失的,应当是有公信力和专业经验的非盈利组织,而非年复一年的运动式逼捐。而激活这一类组织的制度土壤更弥足珍贵,惟有通过放开准入、正向激励等手段,当前在国际上最受推崇的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精神,才会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而非淮橘化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