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以“人性”修文学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1年第24期 出版日期 2011年06月20日
章培恒(1934-2011)文史学家、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出版日期 2011-06-20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1年第24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刘兆明

  “文学的进步是与人性发展同步的”,章培恒始终坚持这一观点。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终生的教授,在1989年左右就开始了这样的思考。他认为,笼统地提文学的政治性并不能解决文学问题,而人性发展才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共同主编《中国文学史》,主张“宁可不出版,也不要写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他们注意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比如有些作品即便在当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本身文学属性不足,便不在书写之列。“例如韩愈的《原道》《原毁》……这类作品应该写进思想史,而不是文学史。”章培恒曾坦言,以此标准,此前游国恩、余冠英等分别编著的《中国文学史》,都“明显具有政治功利色彩,即并非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中国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而是力图用文学现象来证明某种既定的文艺观。”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