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评级改革:好的、坏的和丑恶的

来源于 《比较》 2011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01日
出版日期 2011-12-01
本文见《比较》2011年第6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小约翰·科菲
 

  人们广泛认为,夸大虚高的信用评级和充斥冲突的评级过程,在加剧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①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主要评级机构享有的共享寡头垄断权,实际法律豁免权,以及围绕其共同的“发行人付费”(issuer pays)经营模式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简称“CRAs”)根本就没有多大动力“恢复正常水准”。事实上,它们没有动力“恢复正常水准”到了一种非常离奇的程度。②根据一项估计,在所有以美国资产支持证券(ABS)为基础的担保债务凭证(简称“CDOs”)中,有36%到2008年7月时已经违约。③(①20国集团(G20)2009年4月宣布的关于需要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活动进行更有效监管”的协定,正反映了这项共识。见Global Plan Annex:Declaration on 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Statement Issued by the G20 Leaders,April 2,2009,London。②有关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极其不准确的调查结果,见Joshua D.Coval,Jacob W.Jurek,and Erik Stafford,Economic Catastrophe Bonds,99 Amer.Eco.Rev.628 (2009);另见Joshua D.Coval,Jacob W.Jurek,and Erik Stafford,The Economics of Structured Finance,23 J.Econ.Persp.3 (2009)。诸如购买评级之类的评级过程及操作的有关评论,见Efraim Benmelech and Jennifer Dlugosz,The Alchemy of CDO Credit Ratings,56 J.of Monetary Economics 617 (2009)。③John Patrick Hunt,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Worldwide” Credit Crisis:The Limits of Reputation,the Insufficiency of Reform and A Proposal for Improvement(available at http://ssrn.com/abstract=1267625).)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冯仁可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