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可以从字典里抹掉了。”
当媒体再一次提到“垃圾DNA”这个词时,就职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伊万·伯尼(Ewan Birney)如是说。
“垃圾DNA”是科学界对于人类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中不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大部分DNA序列的称呼,这个名称在1972年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Susumu Ohno)首次提出,后来也有人称之为“基因荒漠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也表示,这些不知用途的DNA序列“只比垃圾稍稍有用一些”。
“这个词可以从字典里抹掉了。”
当媒体再一次提到“垃圾DNA”这个词时,就职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伊万·伯尼(Ewan Birney)如是说。
“垃圾DNA”是科学界对于人类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中不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大部分DNA序列的称呼,这个名称在1972年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Susumu Ohno)首次提出,后来也有人称之为“基因荒漠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也表示,这些不知用途的DNA序列“只比垃圾稍稍有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