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垃圾DNA” 正名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2年第40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0月15日
基因调控已被证明是一个由多种调控DNA管辖的复杂过程,而这些调控DNA也许就深藏“垃圾DNA”的荒漠之中
ENCODE团队发现,以前被视为“垃圾”的非基因编码区,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控制与调节功能。
出版日期 2012-10-15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2年第40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财新周刊》 记者 崔筝
 

  “这个词可以从字典里抹掉了。”

  当媒体再一次提到“垃圾DNA”这个词时,就职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伊万·伯尼(Ewan Birney)如是说。

  “垃圾DNA”是科学界对于人类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中不参与蛋白质编码的大部分DNA序列的称呼,这个名称在1972年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Susumu Ohno)首次提出,后来也有人称之为“基因荒漠区”。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也表示,这些不知用途的DNA序列“只比垃圾稍稍有用一些”。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