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文学长钙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2年第52期 出版日期 2012年12月31日
有了诺奖得主的中国文学,绝不会比没有时更糟。无论莫言本人还是真诚写作的其他中国作家,都会在精神之钙的滋长中更勇敢、更成熟
“有了诺奖得主的中国文学,绝不会比没有时更糟。” CFP
李静
 

  文学的力量需要酝酿,需要积攒,直攒到某个时间,他——是的,是这个性别——会从屈身的地面慢慢站起,让你一惊。

  对中国文学来说,2012年就是让人一惊的时间。在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这时间就来了——一批作家作品,表明一种钙质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正在生成。它已经压抑不住,它终将修成正果。

小说景观

  在小说领域,2012年出现一个醒目的名词——“中间代”作家。这个由气味相投、追求相近者自我命名的文学群落,集结了若干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硬朗作派观照现实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是苗炜、路内、曹寇、阿丁、阿乙等。苗炜的长篇小说《寡人有疾》是余音绕梁的讽寓之作。三个时空各异、互不相关的故事,构成层层递进的三个乐章,演绎着知识分子在权力社会中进退失据的生存悖论。如此严肃复杂的主旨,却施以说书人亦庄亦谐的轻松调子。无厘头的当代口语,间离着绘声绘色的古装叙事。人物角色及其面临的两难,作为中国历史-现实-文化病灶的喻体,得到了似假还真、化远为近、举重若轻的编排。一场事关重大的寓言游戏,在闷声的苦笑中获得了胜利。此外,路内的长篇小说《云中人》里残酷荒败的废墟中国,曹寇的短篇小说集《屋顶上的树》中无聊无望的屌丝人生,阿丁的长篇小说《无尾狗》里晦暗悲辛的成长史,阿乙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中冷漠而必然的罪愆,都是2012年值得流连的文学风景。四位作家有些共同的特征:从底部看世界的“恶意”视角,生猛冷冽的叙事态度,书面叙事语与粗野口语、网络用语的喜剧性交融。其中路内最是炫目:生命体验的滂沛与锐利,精神观念的精准与高远,喷薄的才华与隐匿的思想之间张力的强劲,以现象喻本体、化残酷为嬉笑的叙事技巧之娴熟,预演着一个大作家的前途。

版面编辑:林金冰

视听推荐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