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多,在黄土高坡的沟壑里、田野间,孩子们的身影像小蝌蚪般出现,翻山越岭,结伴上学。
2011年2月,财新记者走访宁夏西吉县的农村学校时发现,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装着妈妈做的馍馍,用各色的旧塑料袋裹着。如果家离学校远,中午就不回去,馍馍是一天的干粮。(参见财新《新世纪》2011年封面报道之“宁夏西吉:温情拯救贫瘠”)
下课或者放学后,很多孩子呆在教室里啃馍馍,喝着用各类旧饮料瓶灌的冷水。有些孩子在教室门口的平地嬉戏,踢着布制的“沙包”。但是,馍馍仍不离手。他们玩一会儿,啃一口。
清晨6点多,在黄土高坡的沟壑里、田野间,孩子们的身影像小蝌蚪般出现,翻山越岭,结伴上学。
2011年2月,财新记者走访宁夏西吉县的农村学校时发现,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装着妈妈做的馍馍,用各色的旧塑料袋裹着。如果家离学校远,中午就不回去,馍馍是一天的干粮。(参见财新《新世纪》2011年封面报道之“宁夏西吉:温情拯救贫瘠”)
下课或者放学后,很多孩子呆在教室里啃馍馍,喝着用各类旧饮料瓶灌的冷水。有些孩子在教室门口的平地嬉戏,踢着布制的“沙包”。但是,馍馍仍不离手。他们玩一会儿,啃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