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封面报道】谁的天空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3年第30期 出版日期 2013年08月05日
民航空域超负荷成为中国航班恶性延误的变压器。危机已在地面爆发,正在空中酝酿
2013年6月5日,北京,受大雨影响,首都机场T3航站楼,大量航班延误。CFP
《财新周刊》 记者 梁冬梅 卢彦铮 吴静
 

  在中国的机场,有一个飞机上的旅客们耳熟能详、颇具中国特色的词经常与航班延误联系在一起,即“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简言之,是中国民航的空管部门为保证空中安全,对单位时间内放飞飞机数量实行控制。当这个词频繁出现,民航业内人士都知道,空路又严重堵塞了。

  如同治理地面的交通堵塞一样,要解决空中大堵塞,要么限流,要么扩路。扩路在中国如行蜀道,民航管理部门唯有限流一途。

  根据中国民航统计年报,从2010年到现在的四年间,每年都有25%至28%的航班因流量控制发生延误。实际上,在民航业内人士看来,这还远远没有充分反映因空域紧张而引发的航班延误情况。因为民航的空域资源高度饱和之后,一旦因天气原因或其他原因发生一两趟航班延误,没有多余的航路及时释放,极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大面积、长时间的航班延误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空中大拥堵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