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信用、支付和流动性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4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14年06月01日
当整个社会的资产价格被信用过程带到一个不能由社会可交易的现金支撑的水平,社会就出现了资产的泡沫化。应对金融危机离不开政府,所用措施必然是以货币主义的形式贯彻凯恩斯的逻辑
2013年10月31日,北京第九届国际金融博览会上,北京农商银行银联信用卡、银行卡、借记卡、公务卡展台。CFP :阿静
特约作者 乐平
 

对金融危机反思不足

  对于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评述已如过河之鲫,但对于这场危机的研究仍显单薄和片面。许多问题的回答似是而非,许多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彻底厘清。我们似乎明白了许多,但仔细一想,又似乎没有明白任何新的东西。这种状况无助于今天和未来。

  在三个基本的问题上,没有看到让人信服的回答:1.危机为什么会发生?2.为什么发生发展的过程会有如其所示的特点?3.如何评价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后续影响?

  已有的研究,虽在不同的层面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却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当今金融世界的基本面貌。就像我们虽然有环游世界的经验丰富的水手和多彩见闻,但没有人画出一幅世界地图,也没有人说出地球是圆的。同样,一些重要的线索被忽略,比如:为什么是流动性先出问题?为什么个体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准确到位,却仍然不能避免生死抉择?为什么不到整体未偿债务5%的次级贷款,竟然会引起这么大的冲击? 为什么从实力充沛阳光明媚的市场环境到暴风雨之夜的转换是如此之快,似乎危机的发展先是传导,而后突然爆发?为什么起初的挽救措施,都似螳臂当车,生效甚微?这些现象都含蓄地指向一个今天金融世界的基本结构,但这些线索被当作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而忽略。最后,如何理解危机的应对措施,为什么宽松货币是引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仍然要用宽松货币来拯救?为什么这种救赎的效果和副作用和批评家们预期的不同?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