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易纲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局长
胡舒立 《中国改革》执行总编辑
1995年3月,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春假期间回国,在林毅夫家的一个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易纲。那年,他37岁,年前刚放弃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和毅夫一起发起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那时见到的他就和现在一样,甚至面容亦无太大改变,他诚恳而坦率,谦虚而沉稳,更像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中国学者。比起具有传奇色彩的毅夫,易纲的经历看去也并不很曲折。不过,以我当时有限的识见就能明白,“易纲不易”。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人在美国好学校读书,能拿到经济学博士,继而进入大学终身教职序列,再拿到终身教职,是非常艰难也令人称羡的成功。就是这个易纲,他拿到了又放弃了,回国再开始,何等的决断和志向。以他的从容平和,看似平常,其中必有一番不与人道的人生波澜,波尽而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