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财新周刊

中国金融改革的依据

2012年07月23日第29期
T中
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受到三正一负四股力量共同推动,其中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可延续过去模式
叶翔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但间接融资的比重并没有下降,经济依然相安无事地快速发展。我们为何认为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比重过大?这可能是与美国金融业比较的结果。问题是,中国是否应与美国直接类比?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是否自有其合理性?

  笔者认为,只有发现未来经济将发生哪些重要不同,推断中国金融业需作出怎样的结构性变化,政策之力才能施用得当。这应成为下一步中国金融业改革的依据。

  出口导向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发展的主动力。未来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不再是动力了,这是目前的共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内需、基础设施以及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融合。内需,是因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也会提高,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基础设施,虽然过去20年一线、二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建设,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三线、四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三经、四线与一线、二线城市之间,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与新兴经济体的融合,源于中国经济结构与新兴经济体间的相互补充,但它对中国制造业的要求与过去并不相同。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