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读书 > 正文

转向复性的发展思维方式

2000年04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二战后,众多亚非拉国家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欧美工业化国家也在饱尝战争摧残后重温复苏和增长的可贵。旨在指导人们追求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第一代发展经济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的发展新思路,例如“大突进”、“非平衡增长方式”、“进口替代”等等。英国经济学者刘易斯在1950年代曾提出“投资决定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国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不到5%上升到超过10%,他还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史学者罗斯托在60年代提出“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一国经济在其起飞阶段中必须实行主导部门带头突破的政策。70年代,国际社会和学术研究界中更多的人偏向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认为积极地分享世界市场的做法是加快国内经济增长的捷径。
  所有这些思路都对发展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有力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自觉不自觉地分别采用了这些政策主张。发展思想和发展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然而,这个世界上尚有太多的事例表明大量的“结晶体”远不尽如人意。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空前恶化,低效率的资源使用方式比比皆是,腐败行为屡禁不止,激动人心的发展口号不时变成了少数人获利的便利工具。
  作为一个对全球经济发展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机构,世界银行组织撰写了《迈进21世纪——200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报告提出,要对发展思维本身进行反思。《报告》指出,一些发展政策的研究者或实施者总是倾向于采用单向的发展思维方式,往往用直来直去的线性方式把一个个好端端的政策在实践中捅出了远不尽人意的效果。例如,一说到发展教育,不少人立刻想到增加对校舍的投资,却很少想到如何去挑选优秀的教师,改善教学方法,让比如说来自乡村地区的学生们减少步行前往学校的交通困难,并增加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没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使用上的效率,较高的投资率不能保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更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已为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反复地证明了。
  《报告》的作者们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有全球化,而且还有地方化;这两种看上去不相干的趋势其实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共同反应的不同反映。
  全球化是什么?按照《报告》作者们的思路,也许可以说这就是生活在当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用全球视野来看待各自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论这表现为企业的国际扩张、资本的四处流动还是人员的跨国迁移。同样道理,地方化不过是指在一个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更大国际空间背景下,一切应对机遇和挑战的行为都必须更加适应各地的特点。在两个不同层面发生的这两种趋势,对个人来讲不是喜欢不喜欢、该拥护不拥护的问题,而是难以回避的现实,是由大多数人的自愿选择所决定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自由资本流动可能有有害的一面,但不论是市长还是部长都很难再把资本关回笼子里去。较现实的办法恐怕是培植一块园林来吸引它,围上一些护栏来保护和挽留它,给它食料同时制订进食规则并让它遵循。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两大趋势交相辉映的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重要问题。这包括开放政策的制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政府体系内权力结构的调整等等。以复性的发展思维方式来看,这些问题都可以取得新的突破。就开放政策而言,发展政策所需要的不仅是对外开放,诸如对外国商品、资本和技术实行开放引进政策,而且应当对内开放,充分调动本国生产要素的活力。如果本国生产要素的活力受到限制,开放政策的实施很可能激化内部矛盾,并最终演变成内外冲突,葬送早期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效益。
   直线性的发展思维往往关注资源和权力的重新划分或分配,偏好单一措施和行动方案,美其名曰“各个突破”。复性思维则要求资源、权力和责任的调整以相互制约和配合的方式进行,相关政策协调是保证政策成功、防止行为扭曲的根本条件,而且,相关政策协调是一个在政策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应当加以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日益强烈地显示,只有遵循复性思维方式,视野才可以扩大,改革才不至于走回头路,各国经济发展才可能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适应格局。■
  作者为中国金融学院教授
  《迈进21世纪——200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