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经济学家 > 正文

越少越多的货币

2008年03月31日 13:23 来源于 caijing
对中国来说,可能在未来好几年中,如果货币增长率持续偏低,总需求低迷的情况也会持续。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加货币的增长速度

  本次的宏观经济评论应当是就1999年12月的统计数据而言的。不过国家统计局常常并不公布12月当月的主要数据。这样,我们这一次来讨论有关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情况。
  按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广义货币M2的数量在1999年底比1998年底增长了14.7%,而1999年名义GDP的增长率估计在5%左右。这样的话,M2的增长率比名义GDP的增长率高了大约10个百分点。去年末的货币同比增长率比较低一些,全年各月M2同比增长率的平均值是15.9%,比名义GDP的增长率高了11个百分点。1998年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这样的现象,也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有的分析据此认为,货币的供给并不是个问题,所以价格下降和其它有关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在货币方面。因为名义GDP就是总需求,所以有不少的分析认为总需求疲软的原因并不是货币太少,还有一些看法进一步认为问题根本就不在总需求方面。
  以1985年为基期计算,名义GDP的增长率平均为17.3%,M2的增长率平均为24.8%,后者比前者高了7.5个百分点。如果1998年以来这两个增长率的差别也是7.5个百分点,那么在M2的增长率平均达到16%左右的情况下,名义GDP的增长率应当达到8.5%左右。这样的话,实际GDP的增长率可以达到8%以上,价格基本上持平,没有什么通货紧缩的问题。换句话说,1998年以来,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比过去多年平均更快一些,使总需求少增长了3~4个百分点。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货币增长率比较高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就慢一些,或者根本就不下降。在1993和1994两年,名义GDP的增长率甚至比M2的增长率还高一些。就是在1989~1990年,还有刚过去的两年,当货币数量增长率比较低的时候,两个增长率的差别反而更大。如果根据这个差别来判断货币是多是少,就出现了奇怪的结论: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货币显得少,在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甚至价格下降的时候,货币反而显得多。进一步说就是,在货币增长率较高的时候,货币显得少,在货币增长率较低的时候,货币显得多。
  这样的现象在其它经济中也存在,日本是一个例子。1991年以来,日本的一个广义货币指标M2+CD的增长率平均只有3%左右,远远低于此前的增长率。更大的一个货币指标是M3+CD,增长率为4%左右。这样的增长率总应该说是太低了吧,但是名义GDP的增长率更低。最新的数据是1999年6~9月的,增长了4.5%。不过这不是1年的增长率,而是1999年3季度比1991年3季度的累计增长。8年增长了4.5%,平均每年增长0.6%。这么一比的话,货币的增长率还是偏高了。
  所以日本人也大犯嘀咕,日元到底是太多还是太少?货币数量的绝对增长率分明是太低了,所以价格(GDP价格指数)一直在下跌。不是跌了一年两年,过去8年的总趋势是跌。连外国人也替日本人着急,你想方设法赶快增加货币供应呀。可是跟名义GDP一比,日本的货币数量是当今世界第一。所以有很多人坚信日本的货币数量太少,有很多人坚信日本的货币数量太多;有人天天担心通货紧缩,有人天天担心通货膨胀。要是让一个缺少主见又谨小慎微生怕做错事的人来当日本的中央银行行长,他一定会天天晚上做噩梦。
  相反的是发生在高通货膨胀国家的情况。80年代,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等,还有几年以前的俄罗斯,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常常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总该说货币太多了吧。可是跟名义GDP一比,结果不得了,竟然是货币太少。总的来说,货币数量与名义GDP的比例,在高通货膨胀国家低,在低通货膨胀国家高。
  看起来,这个比例像是个特制的哈哈镜,将高的变矮、矮的变高,肥的变瘦、瘦的变肥。这是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是,那个货币数量增长率是个歪曲的指标,就是要戴个镜子才能纠正。不过两种观点都面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就货币数量与GDP的比例这个指标来说,日本几乎年年刷新世界记录。在超出人类历史经验的情况下谈论经济现象,任何理论本质上都只是一种猜想。
  我想,从中短期的角度看,应当更注意货币数量绝对增长率这样的指标。即使日本的情况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它也持续了将近10年。在这期间,货币增长率比较低,价格是跌势,经济增长率也显著降低。。从更长时期的角度考虑,货币数量与经济活动水平的比例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指标,日本的情况隐藏了一种不知道将在哪一天导致突发病变的因素。所以中国在这方面还是应当保持警惕。不过这涉及到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多方面的问题。
  现在,中央银行对问题的态度可能是两种看法兼顾。戴相龙行长在1月2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不提同时实行积极的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提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显示了一种很谨慎的态度。从总的货币供应的角度来看,财政赤字和银行贷款都可以创造最广义的货币,两者在调节短期总需求的角度上区别不大。主要的问题在于,银行贷款的基数是9万多亿元,多增少增1个百分点就是将近1000亿元,而财政赤字基数小得多,即使继续大幅度增长也抵不上贷款少增加一点的效果。从这样的情况看,如果中央银行现在确定的基本货币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就是说M2增长14%~15%,2000年的总需求将还是比较疲弱的,至少不会有什么戏剧性的变化,而且,达到这样的目标,难度也很大。到目前为止,贷款和货币增长率都在下降。■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