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股市 > 正文

长了点学问

2008年04月01日 16:19 来源于 caijing
光是资金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信心(有时是盲目的),而信心又不是很实在的东西,至少它是易变的,所以我们还得经常思量思量,别被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值和整个大市的市值的虚拟性给搞糊涂了

  开头先说个笑话:一架飞机失事了,机上有三个人被抛在了荒岛。甲聪明,乙次之,而丙特傻。甲和乙都不爱和丙玩。
  有一天,龙王爷过生日想做点善事,便对他们说:“你们各自可以许一个愿,我帮助实现。”饿得发昏的乙刚想说“让我大吃一顿吧”,被甲拉住。甲对龙王爷说,“让我们回家吧”,于是甲乙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落单的丙并不知道这事,等到龙王爷找到他时,他想来想去,终于说:“我一个人太孤单了,让甲和乙回来陪陪我吧 。”
  这样,甲和乙又回到了荒岛。
  很多投资者从8月下旬以来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上证指数从2100点又回到了1870点,其间虽经过两次反弹,指数还是下来了。今年中国股市好不容易蜗牛似地爬了八个月,慢牛嘛。可当大家都觉得会这么上去时,调整来了。
  跌得让人很不适应,或者说好久没这么暴跌过了。事实上,八个月尤其是后几个月的每天涨一点,只不过是以时间换空间罢了。掩耳盗铃,有趣得紧。
  不过,笔者也没那么悲观,认为会像有些人所言那样跌到1700点去。虽然我没有作过统计,但许多股票在1870点的价格水平其实与1700点时差不多,真正涨幅大的是那些国企大盘股和一些强庄股以及一些新股,结果普通投资者不愿割肉,庄股到一定的价位也作阶段性的稳定。所以9月下旬成交量缩得很小,深沪两地加总才100多亿,只有今年平均成交量的1/3。
  当然,没有一定的指数空间,空方是不愿进场的,而只是有恐慌性的消息(这在弱市中是很容易的事)。国庆节后股指也许还要往下探。
  口气很像股评人士了,换个题材说说。
  最近,我向一位学者请教了几个问题,很长学问。
  其中的一个问题,相信证券市场中的所有人都感兴趣:什么时候才算真正的新资金或者是场外的资金进场了。因为大家在分析今年的股市行情时,总说是由于社会上的资金充沛,把行情拱上去的。
  但这位学者不这么看。他认为只有在发行新股或配股时,或者说投资者去买新股或配股时,这笔钱才是新资金或增量资金,因为这笔钱流向了企业。除此之外,不管你的钱是从证券户头出来的,还是银行户头里出来的,都不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资金总量。
  挺难懂的吧。你会想,我明明从银行里拿出钱或者明明将股票卖了而且将钱买了车子,这不是流出和流进吗:但正如经济学中常说的,个体对,未必群体和宏观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买了或卖了,都需要另一个人卖或买,而且成交额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你流进流出,就有另一个人在相反地流出流进,市场的资金总量不变(当然各种印花税佣金等交易成本确实是从市场中蒸发了)。
  引申之,如果不发新股、不配股,指数到几点或市值多大,理论上说与所谓的新资金没关系(比如发基金)。指数与市值都是很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涨停板,你只要在每个股票打上一笔,价格可以翻上几番,当天市值也至少可以翻倍。
  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家见到如此的价位,都要卖。但如果大家信心都很足,普遍惜售,情况虽不会如此极端,市值和指数就可以迅速推高。
  笔者无非是想说明,第一,光是资金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信心(有时是盲目的)。而信心又不是很实在的东西,至少它是易变的,所以我们还得经常思量思量,别被自己手中的股票市值和整个大市的市值的虚拟性给搞糊涂了。
  第二,一个好主意或分析方法看来很简单,却能让人茅塞顿开,而一个坏主意或莫名其妙的分析方法却让人糊涂,虽然它可能显得很复杂很精巧。比如,我们借鉴台湾、香港股市甚至纳指的走势,类比一下深沪股指的今后大趋势,是可以的。但有人竟把纳指或台湾的股指的走势分解开来,与上证指数作波段性的比附,而且好像很有市场,这无疑是刻舟求剑,作出今年上证指数会到2600点之类的充满想像力的预测也就不奇怪了。■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