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请务必在每轮回复的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mzFGSaXi](https://a.caixin.com/mzFGSaXi)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财新传媒

迷失与委身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0年04月12日第15期
以“认知错乱”为代价的“良知呼唤”或许仍然有自我鼓励的价值,但这与心智成熟的“觉醒”无关
出版日期 2010-04-12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0年第15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刘擎

请务必在总结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LOx7CU8k](https://a.caixin.com/LOx7CU8k)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从《耻辱者手记》到《中国站起来》,十年前后的摩罗似乎判若两人,令许多人惊诧不已,甚至被旧友视做“背叛”。而他在访谈中解释说:“之前我是站在底层的个人视角向强权呐喊。现在我是站在一个相对的底层国家,向西方强权国家呐喊。”由此,转变的只是视角,而不变的是他捍卫弱势、反抗强权的良知和勇气。只不过以往是呼唤“个人尊严”的呐喊,如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伟大史诗般的呐喊”(钱文忠序文标题)。摩罗的言说总是诗性的、苍凉的、悲愤的、决绝的,长歌当哭,一路奔向“大写的”(个人或民族)纯净而崇高的理念,透露出强烈的“悲情主义”精神气质。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版面编辑:运维组
Loading...

评论区 0

登录后发表评论得积分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暂无数据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