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伞下的中国图景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0年第45期 出版日期 2010年11月15日
中国人在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正逐渐远离诗意
出版日期 2010-11-15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0年第45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卫西谛

  “浮光掠影”,也许是对杜海滨纪录作品《伞…》的普遍评价。类似的,表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1428》也遇到了“没有明确立场”“不具批判性”等非议。但是,负面的批评主要是来自国内,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审团奖和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相对中国独立纪录片常见的详尽描写一个事件或长期追踪一个人物、具有写实主义风格和直接电影样式的作品,杜海滨这两部纪录片的宏观视角和散文形式的确都非常独特。

  《伞…》的结构前所未有:透过对“工商农学兵”五类中国人的观察,勾勒现代中国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整体景观。影片的标题“伞”,在繁体字中作“傘”,恰恰是由五个“人”字构成。影片开场是一组简洁的农村景象,萧索,冷清,也有诗意。诗意来自田间随风摆动的麦田,这种天然的、古老的诗意仿佛对抗着土墙上的油漆美术体大字:稳定压倒一切。而在随后的影像展开后,我们不禁会问,被压倒的是什么?杜海滨并未作出回答,镜头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面孔也不能回答。他们的梦想非常具体而且卑微。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