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请务必在每轮回复的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B6uvwfz8](https://a.caixin.com/B6uvwfz8)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财新传媒

迎接转型元年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0年12月13日第49期
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为对2009年以来全球流动性泛滥及其后遗症的治理和修正
出版日期 2010-12-13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0年第49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陆磊

请务必在总结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LKz6zA4k](https://a.caixin.com/LKz6zA4k)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通胀管理与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悖论之一: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并存。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上半年,4%左右的月度通胀伴随经济增长;同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保持升势,这意味着自2002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以贸易顺差所体现的外部需求,将必然在中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也意味着相对高的通胀并不伴随经济高涨,而伴生的是需求萎缩的隐忧。

  悖论之二:控制通胀与要素价格改革并存。自2010年10月19日加息起,中国已经进入紧缩性货币政策通道,但以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要素价格改革必将在中期持续推高通胀,这意味着中国正在艰难寻求平衡——短期内必须平抑物价及其预期,中期必须推动要素价格达到合理水平;后者将系统性地改变中国的禀赋优势与全球分工。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中国中期增长率会否下台阶?中国是否应该对通胀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版面编辑:运维组
话题:
#通胀+关注
#消费+关注

评论区 0

登录后发表评论得积分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暂无数据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