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首页  | 《新世纪》周刊  | 《中国改革》
位置:财新网 > 杂志频道 >《中国改革》月刊 > 总第320期
中国改革
追问金融危机病根
追问金融危机病根
追问金融危机病根
  经济学怎么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规模的危机?是不是我们的思维理念本身就有错误?
  在经济的“歌舞升平”时期,“异见”很难超出学界范围而落到决策者的案头。金融危机让所有人看到了理论反思的必要,让“非主流”的声音能够受到实质性的关注。2010年4月,由乔治•索罗斯出资创办的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行了启幕大会,正是这个潮流的一个标志。
  该研究所的宗旨,就是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进行反思,探讨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发展出的金融体系如何暴露出的致命弊端。
  数十位知名经济学家、金融业和政策界人士参与了本次会议。《中国改革》特派记者张翃参加了会议全程,并与参加者有许多讨论。根据张翃的推荐,本刊摘录此会议上的三篇发言,希望对中国读者有所启示。
  ……
离经叛道:让我们更激进一些
□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英国金融管理局主席

  2010年与1931年的不同之处在于,正因为“大萧条”的历史为我们总结了一些经济学经验,我们也遵从了某些经验,才避免过去两年的这场危机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好经济学”的巨大成功。但不可否认,“坏经济学”—或者说过于简单和自负的经济学——对这场危机负有责任。“坏经济学”表现为主宰了人们思想的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市场总是理性的、自我均衡的,市场的自我完备能够确保经济的效率和稳定性,金融创新和交易量的增加总是有利的。
  挑战这些传统智慧的时候到了。

反思传统思想:从学院派到实践派
  半个多世纪来,主流学院派经济学一直在研究经济人如何与市场互动,结论似乎很乐观,甚至过于乐观。阿罗(Kenneth Arrow)和德布鲁(Gerard Debreu)阐释了,一个竞争性的、存在一整套市场的经济能够实现帕累托效率。卢卡斯(Robert Lucas)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进一步论述,如果人类不只是理性地做出偏好和选择,而且能理性做出预期,那么宏观经济学就会总是趋向均衡,非自愿性失业也就不成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似乎也得到了事实验证,认为流动性金融市场中的证券价格能够很好地反映其内在价值,这不是图表分析师的神话,而是对所有可得信息有效处理的结果。
  ……
离经叛道:让我们更激进一些
问题与对策
流动性金融市场不是神话
  危机还促使我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合约做出更激进的反思:它们天生就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并且存在“抽租”的可能。
过去的传统思维假设有效市场的存在,认为市场能够自我均衡,并且从集体层次来说是理性的。事实并没有验证这种假设;相反,如希勒(Robert Shiller)等人提出的,流动性的交易市场可能会受到羊群效应和动量效应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集体是否“非理性繁荣”和“过度反应”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我们可以对此做些什么。
  ……
经济学进步为何缓慢?
□布鲁斯•考德威尔(Bruce Cadwell)

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经济史中心主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哈耶克文集》总编辑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故事
  凯恩斯和哈耶克常被说成是论敌,二者的分歧也常常用过于简化的方式陈列。虽然这种粗线条的陈述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这两个经济学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历史要复杂得多、微妙得多—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我不得不说,也要有趣得多。
  ……
经济学进步之难
哈耶克 凯恩斯
哈耶克(左)和凯恩斯
  我们可以从哈耶克身上学到什么?首先,让我们回到他对经济周期起源的分析上:
  先要澄清几个误解。常有人把哈耶克说成认为市场体系总是能运转得很好。哈耶克的第一本书是《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应该说,在市场经济运行的问题上,哈耶克并不是伏尔泰笔下的那个潘葛洛斯博士(Dr. Pangloss)—坚持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的最好世界。哈耶克认为,商业周期是使用信贷不可避免的共生物。他关于典型周期的描述实际上很好地勾画出了近来这场危机中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在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以及对美国住房市场的影响上。在哈耶克的理论中,当市场利率在太长时间内保持在过低水平时,问题就开始了。这种在政治上屡受欢迎的政策,导致了“不善投资”(malinvestment)—投资的项目过多,其中,有一部分无法维系。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撤回投资支出,衰退从此开始。在哈耶克的理论中,衰退是痛苦的,却是使系统重回均衡的必要调整。他在那个时候的政策建议就是任由体系进行调整,这个建议在当时就像今天一样受欢迎。他很担心的一个问题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抗击衰退将使不善投资一直存在下去,拖延必要而痛苦的调整过程,并为未来的通胀埋下伏笔。这在今天听来恐怕也很耳熟。
  ……
  查看详情 >>
“大萧条”镜鉴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

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名誉教授,三卷本《凯恩斯传》作者

凯恩斯与哈耶克的故事
  凯恩斯和哈耶克所代表的两个学派对“大萧条”的解释,对于2007年-2009年的这场“
大衰退”的成因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二者从不同立场出发的政策含义,对于管理今天全球
化的经济又有何相同与不同?
图为1939年4月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7000多名工人排队应聘25个空缺职位。
  对比“大萧条”之前的凯恩斯和哈耶克,后者脑中有着更加清晰的模型。当时的哈耶克信奉瓦尔拉斯(Leon Walras),认为可以用一系列同时成立的等式来阐述市场经济。瓦尔拉斯通过“卖者减价”(tatonnement)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持续性的摸索—来实现市场的同时出清。今天来看可以将之比作有一个中心计算机,每分钟对系统中所有的价格和偏好进行报价。在完全市场和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就会产生一个一般均衡。
  ……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