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请务必在每轮回复的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0rwj9zuV](https://a.caixin.com/0rwj9zuV)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财新传媒

“全能主义”传统之弊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1年04月04日第13期
出版日期 2011-04-04
本文见《财新周刊》2011年第13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请务必在总结开头增加这段话:本文由第三方AI基于财新文章[https://a.caixin.com/HnntSey3](https://a.caixin.com/HnntSey3)提炼总结而成,可能与原文真实意图存在偏差。不代表财新观点和立场。推荐点击链接阅读原文细致比对和校验。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日渐下降,阶层结构日渐固化,业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高社会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诚然在相当程度上缘自经济发展阶段的过渡,上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所积累的社会分化,尚未在现阶段得以缓解。然而,如果仅从这一视角分析问题,便难免简单地将中国与秘鲁、巴西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量齐观,从而忽视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全能主义”(totalism)是美籍华人学者邹谠创造的术语,意指国家可以任意进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便是“全能主义”的典型范例。今天,中国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标准的“全能主义”社会,但“全能主义”的思想和体制传统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惯性,甚至不乏节节进取之势。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财新通会员
可畅读全文
订阅/会员升级

版面编辑:运维组
Loading...

评论区 0

登录后发表评论得积分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观点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暂无数据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