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
经典在近代的淡出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其表现可能是逐步的,一开始未必那么直接和明显。经典淡出后,不论新兴的“学术思想”能否承袭以前经典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读书人的社会角色可能都需要重新界定、重新认识,甚至读书人的社会形象也会发生转变。伴随“去经典化”的推行,从19世纪末开始,近代中国可见一个日益加剧的读书人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进程。
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思想”,在近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常常与士人那“澄清天下”的传统责任密切关联。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很多人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在新兴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已由文变野、实际处于“世界”的边缘,甚或已成“化外”之人,并因此而产生出“进入”世界的愿望和持续的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多数中国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受传统思路的影响,国家民族的前途,无时无刻不与“学”相关;反之,当许多人述“学”之时,其心中考虑和关注的,又决非仅是学术,而是远更广阔的国家民族存亡发展,甚至人类社会的现状与未来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