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实务 > 交易者说 > 正文

后来者梅隆

2007年06月11日 15:28 来源于 caijing
围绕进入中国的战略和时机,梅隆耗费了两三年时间来做尽职调查,考察了从监管环境到市场发展,从投资者教育到合伙人选择等众多领域,终于下定决心


    自去年12月首度披露并购意向后,5月24日,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和梅隆金融集团(Mellon Financial Corporation,下称梅隆)再次公开宣布,其各自股东以压倒性多数批准两家公司合并。双方预计,合并将于三季度初完成,同时,还需等待有关监管机构批准。
  这桩总价高达165亿美元的并购案,曾在华尔街轰动一时。它将打造出全球最大规模的托管银行,旗下托管的资金超过18万亿美元,管理资产逾1万亿美元。
  在酝酿这起超大规模的并购的同时,梅隆亦开始迫不及待地布局中国市场——尽管此时相对于那些在中国抢滩登陆的同行们,梅隆已经是后来者。
  
曲折中国路
  5月14日,梅隆旗下各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齐聚北京,出席梅隆2007年投资论坛。同日,梅隆还与南方基金公司就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合作问题签下备忘录。
在梅隆的中国计划中,还包括申请QFII额度,并与中国一家证券公司接触,以建立合资基金公司。
  虽然在QFII、合资基金等领域,梅隆都不是先行者,但梅隆金融集团副主席、梅隆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傲恒立(Ronald P.O’Hanley)认为,梅隆对中国有多年的投资经验,“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希望继续加强在中国的投入。”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梅隆”确实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更鲜有人知晓这个名字背后的中国故事。
  梅隆全球投资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姜治平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介绍,上世纪90年代早期,梅隆的子公司Newton投资管理公司在香港市场开展股票投资时,曾经一度拥有香港市场H股公司10%的市值,后来由于中国监管规则发生变化,Newton才将股票减持。此后,梅隆多方尝试接触中国市场,曾帮助华安基金设计过基金产品,也参与过不良资产处置。
  但是,梅隆总部对于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决策仍踌躇再三。
“中国很重要,我们想在那里开展业务,但如果进入后业绩不佳,又会影响到中国以外的业务。所以,我们非常小心。”姜治平解释说。
  围绕进入中国的战略和时机,梅隆耗费了两三年时间来做尽职调查,考察了从监管环境到市场发展、从投资者教育到合伙人选择等众多领域,终于下定了决心。
2006年,梅隆通过旗下的Newton申请QFII额度,并聘请了曾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宝盈基金总经理的金旭出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2006年,市场传出梅隆正与东吴基金管理公司谈判成立合资基金公司,但最终不见下文。梅隆错过了2006年的中国牛市。姜治平坦承,“虽说有一点沮丧,但业务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更为重要,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判断是着眼于长期的,会看5年、10年甚至20年。”
  5月1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允许银行QDII投资证券产品,QDII一时成为灼热的市场焦点。
  目前证监会正在积极研究,拟于年内推出基金公司QDII产品,南方基金有望拔得头筹。合作双方已商定,梅隆将为南方基金提供QDII方面的研究支持、咨询服务,咨询费按基金规模的一定比例提取。此番与南方基金合作QDII产品,终于为梅隆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