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实务 > 交易者说 > 正文

政府债券市场助推经济转型

2008年12月08日 14:27 来源于 caijing
政府可借助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实行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启动内需,应对危机,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



  当前美国次债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作为反萧条法宝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凯恩斯倡导后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采纳。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成功运用。本文主要探讨发展政府债券市场(既包括国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对中国应对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地位和作用。


宜行财政扩张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最大危害在于摧毁市场信用,导致市场机制瘫痪,从而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和混乱。反危机的核心,在于运用政府信用重启市场的信心和信用。
  在大萧条等非常时期,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在悲观情绪蔓延、市场信心崩溃的时刻,央行放松银根无法让商业银行放贷,降低利率也不足以刺激民间的消费和投资。而且,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还会留下后遗症,一旦市场信心恢复,通货膨胀及金融泡沫又将卷土重来。因此,只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的复苏。
  当前美国深陷危机,美国政府大规模发行债券注资金融机构,美联储也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以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更深层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对美国政府实在是巨大的挑战!目前美国政府债务为10万亿美元,反危机过程中还将新增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将从71%增加到85%以上。由于美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美国政府基本没有生产性资产,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国际上对私有制国家的政府债务有一个60%的安全警戒线。因此,美国政府大量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埋下的美元危机隐患,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
  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资产。据海外华人学者陈志武测算,中国民间资产加国有资产共有115.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7倍,其中大于76%的资产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且,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潜力和目前政府征税能力和效率尚低,中国政府的信用远比美国政府具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政府兼顾反危机的短期目标和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的正确选择,是借助政府债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实行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来代替已经缩减的出口需求。
  反之,强化出口的倾斜政策无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因为出口减少并非中国产品太贵而没有竞争力,而是因为美国对过度消费这种失衡的修正,或因为中国产品质量上的信任危机导致需求向其他国家的转移所致。
  另外,刺激出口还会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风险的大规模积累,并还将阻碍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最后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护中性,启动内需也是中国在全球反危机联合行动中体现大国国际责任的正确选择。
  至于政府财政支出应投入哪些领域才兼具短期和中长期效益,需要重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中国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必须有助于收缩而非扩张制造业产能。
  第二,在制造业内部,以劳动密集型、民间经营、消费品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轻工业,其产能是相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言的过剩,如果国内消费需求有效增加、特别是农村消费的启动将使这些产能得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轻工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并购,通过产业整合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整体经营效率。反之,重化工业的产能是严重过剩的。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顶峰期占工业比重65%而言,中国目前的重化工业占比已超过70%。重化工业具有“自娱自乐”的内部自循环特征,而且重化工业又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势力范围,反周期政策如果向重化工业倾斜则不仅意味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后退,而且也不利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