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大通胀与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来源于 《比较》 2010年第6期 出版日期 2010年12月28日
出版日期 2010-12-28
本文见《比较》2010年第6期

封面文章

当期杂志

伊藤隆敏
 

1. 引言

  新明治政府从美国移植(没有中央银行的)国民银行体系的试验失败之后,日本银行于1882年成立。在国民银行体系下经历了一些令人不快的通货膨胀之后,日本政府决定效仿比利时中央银行,采用中央银行体系。在超过125年的不间断的历史时期中,按照CPI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率超过20%即为高通胀的定义,日本银行见证了三段高通胀时期:(1)1917~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2)1945~1949年,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及(3)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可以以此支持一种观点,即从长远来看,19世纪80年代之后,除几个时段之外,日本的货币纪律一直得到了维系。Oi等(2004)更直接地检测了长期内的货币中性。)详情参见表1。第一个时段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出口繁荣。(Shizume(2002)使用泰勒规则考察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货币政策。他得出结论认为,在实行金本位的1897~1913年和1930~1931年,以及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体制的1913~1929年和1932年之后,由于要考虑汇率稳定,货币政策放大而不是缓和了国内的经济周期。)第二个时段,价格数年间上涨了超过200倍,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和赤字融资货币化的结果。因此,1973~1974年是唯一与日本裹挟其中的战争没有联系的高通胀例子。

  [《比较》印刷版,点此订阅,随时起刊,免费快递。]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