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

2001年09月05日 00:00 来源于 caijing
  经常有人问:互联网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总是反问:能告诉我互联网去哪儿了吗?
  如果“回来”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创业者的鬼迷心窍和风险投资商的心血来潮,是人人都能发明崭新商业模式的幻觉(国内一位颇有名气的老总就曾经说至少有上千种电子商务模式),是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市值销售比,那么互联网永远也回不来了。
  如果“回来”指的是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它自从来了就再也没有走开过,又谈何“回来”?
  我是互联网“工具论”的积极倡导者。因为互联网是工具,是每一家公司都可以利用的工具,所以我不认为“互联网公司”或“网络公司”的诸多提法有任何实际意义。这就好比不能因为我用电话联系业务就说我是一家电话公司——除非我的业务就是提供语音通信服务。因为“互联网公司”或“网络公司”的提法没有意义,所以“互联网业”或“网络业”的概念也同样似是而非。
  从1996年雅虎上市正式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序幕到现在,我们转了一大圈,发现所有网络公司其实都不是网络公司。AOL已经通过牵手时代华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跨媒体公司。雅虎拥有24年传统媒体经验的新任首席执行官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收购也把目标锁定在一家音乐媒体公司上。跨媒体公司将成为门户网站的主流出路,这个发展方向已经基本廓清。其它的也一样:B2C无非是零售的一种形式,B2B说到底就是企业自身的采购与营销,C2C顶多是分类广告和拍卖的巧妙结合,ISP和IDC基本上是电信业务的一部分,ASP绝大多数其实就是软件公司。
  所有的网络公司到最后该是什么还是什么,惟独不是网络公司。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若干年(或许只是若干个月)后,当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整个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网络狂潮的本质仅仅是一些聪明人和一些赌徒拿着投资者的钱为旧经济中的大户了遍水,扫了回雷,做了个试验,当了回牺牲品,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得到了鲜花和掌声、快乐和满足。”这句话里实际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我们当年的网络公司很多为传统企业免费做了实验,拿别人的钱帮助传统企业更好地选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的方式与时机;另一层是说会有个别成功的网络公司抓住这个机会进入一个本来它们没有条件进入的传统领域,并且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那个领域的传统企业而取得成功。
  诠释第一层含义的是沃尔玛这个零售业的巨头。在所有的人都为电子商务疯狂的时候,这个最有资格和资源进入电子商务的业界巨头选择了沉默与等待,而在无数电子商务先烈悲情沉没、资本市场对B2C冷眼相对之后,沃尔玛却于几个月前悄然揭开了网上销售的面纱。对第二层含义做出最好诠释的是AOL这个互联网先驱。它本来仅仅是一个电信服务的分销商,却通过一系列的业务拓展和资本市场的运作一举入主时代华纳,成为新一代跨媒体巨人。
  网络之所以神奇就在于它为一些本来什么都不是的人或公司提供了成为什么的可能性。它是切入什么的工具,是成为什么的跳板。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网络本身当成了那个“什么”。
  手段不等于目的,有了手段、用了手段并不等于达到了目的。最近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我们应该忘了自己是网络公司,而首先把公司做成有盈利的公司。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但后半句只说对了一半。这就好比别人问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想做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做一个能赚钱的人”,那么你实际上说的是“我还没有想好”。盈利当然重要——这是所有公司成立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从长远来讲,可持续的盈利一定来自于某种核心竞争力,而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不同属性、不同行业的公司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清楚地界定自己公司的属性和所在的行业,学会把自己装抽屉和归位。需要跳出“网络公司”这个不着边际的分类,重新用“媒体公司”、“电信公司”、“软件公司”、“零售公司”、“物流公司”等让人听得明白并且已经被历史证明过的概念来描述自己并且以此为基础来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工具,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渗透我们的各行各业并且帮助我们打造出更好、更具竞争力的媒体公司、电信公司、软件公司、零售公司、物流公司。它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接受我们的欢呼和膜拜,而是为了成为我们穿着的鞋和我们走着的路。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我们穿着鞋走着路为的是要去哪里。■
  作者为易凯网络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