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杂志 > 钩沉 > 分类 > 公司 > 正文

北控转型

2007年07月09日 18:44 来源于 caijing
重组过程中最难的一环,就是如何令原本多元化的企业变成一个主业突出的有限多元企业



  对于衣锡群来说,5月总有些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四年前的5月19日,55岁的衣锡群临危受命,出任北京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392,下称北控)董事局主席,其时SARS肆虐,而北控正身陷历史低谷。
   2007年5月17日,北控以116亿港元收购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燃气集团)全部股份的交易,获得股东大会批准,这象征着北控重组转型摘取了阶段性果实。尽管这个日子比预期的重组时间表整整迟了两年,但衣锡群仍颇感欣慰。
  6月19日,掌管北控届满五年、一贯低调的衣锡群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回顾北控跌宕起伏的历史际遇,讲述鲜为人知的重组故事,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规划。
  
从巅峰到低谷
  十年前的5月29日,北控作为首只中国“窗口红筹公司”,以北京市八项优质资产组合登陆香港交易所。IPO的首发记录堪称辉煌:每股发行价12.48港元,当日收盘价为40.2港元,成交金额占当日香港股票交易量的15%。
  “北控在一段时间内沉浸于这些引以为豪的记录中。”衣锡群说。但令人陶醉的时刻仅仅维持了几个月,“惩罚很快就到来了”。
  此即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下半年,一场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在东南亚扩散,并蔓延到巴西和俄罗斯等国,不少中资窗口企业也因为银行逼债而陷入困境,甚至被迫破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北控亦难逃此劫。股价暴跌,从最高60多港元到跌破发行价。至衣锡群接手北控时,股价只有6港元,市值也从最高300多亿港元跌到30亿港元,缩水10倍。惟一可称幸运的是,北控没有出现被债权人逼债的事件。
  “但愿H股、A股都不要再重复这样的故事,非常可怕。”衣锡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似仍心有余悸。衣透露,北控当时的问题不仅在于上市公司盈利下降,更严重的是,其母公司京泰正面临着支付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是岌岌可危,甚至濒于破产了。”
     
重组求生
  痛苦的现实逼迫北控人反思,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后来我们终于认识到,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内部,比如说,我们多样化的业务结构并不为投资者所看好。”衣锡群说。
    SARS期间,王岐山从海南省省长调任北京市市长,这位当年广东金融秩序的整治者,也无意中为北京控股带来了解决方案——广东当年重组粤海的经验。
    粤海企业集团重组是上世纪末中国规模最大的一起企业重组案。
  粤海企业集团系广东省政府设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意在通过香港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满足内地经济发展所需。
  粤海于198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其旗舰企业粤海投资有限公司1991年在香港上市,市值曾高达100亿港元,入选恒生指数,成为与中信泰富并列的最早的中资蓝筹股。
  然而至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主业不清、管理混乱、负债过高等问题,粤海陷入流动性和支付危机。据最终计算,粤海及其两家上市子公司资不抵债,缺口高达82亿港元。
  在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王岐山的领导下,广东省政府拿出价值22.5亿美元、负责香港自来水供应的东深供水项目,最终成功重组粤海,避免了破产清盘的结局(参见1999年第6期“粤企重组:从噩梦中醒来”)。
  “我就和我的同事一起全面研究粤海的重组和转型。通过自身的反思,专业机构的分析,再加上粤海重组的启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把北控转型提到实施日程上来。”衣锡群回忆说。
    “我们的财务情况还没到粤海那样危急的地步,但是也正在向一个恶劣的方向发展——这点我们认识得非常清楚。”衣锡群说,“尽快启动一轮重组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北控上市公司乃至其母公司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于是,与粤海被债主上门逼迫转型不同,北控选择了主动重组来解决其问题。2003年年末,北控正式向北京市政府提出重组方案。
  “不是所有人都同意做这个艰苦的尝试。这里边确实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重组将把北控带到一个什么方向?能不能成功?政府是否会支持?利益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市场会怎么反应?这些当时都存在疑虑。但最后,大家认识到,留给北控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必须当机立断。”衣锡群说。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